2025年05月23日 星期五
从拍摄“全家福”中感知幸福
第21版:镜头艺术 2021-06-30

从拍摄“全家福”中感知幸福

2008年10月摄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曼来村

京族传统高脚罾捕捞,摄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万尾村

夏日的团聚,2017年7月摄于西藏昌都丁青县布托湖地区

德格印经院,二〇一七年七月摄于四川德格县

2009年4月摄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什库尔干乡瓦尔希迭村

大利侗寨,2019年11月摄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摄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地区

2021年1月摄于黑龙江抚远市黑瞎子岛镇

2019年10月摄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龙泉镇东乡族自然村

南岗千年瑶寨,2019年7月摄于广东清远市连南地区

◆陈海汶

从事摄影事业近40年,我最大的冀望是全方位多角度地拍摄出中华民族的“全家福”。至于这一灵感的起源,要从2008年前往滇西北地区普米族自然村的那次旅行说起。

经过12年的努力,我拍摄“全家福”的心愿终于在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之际完成了。我要说,作为一名摄影人,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幸福的。

2008年10月,我们一行来到了地处滇西北地区,崇山峻岭中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河西乡箐花村玉狮场村。这是一个深藏在云岭深处的普米族自然村,据考证,普米族在此定居超过500年,如今有着80多户、360多个族人。

晚上,我们分散住在普米族木楞房的村民家里,海拔2400多米的高山上,寒风从圆木垒起的墙缝中吹进。这时右隔壁一些木柴燃烧的声音和光亮通过缝隙透了过来,起床推门进去,只见房主的父亲端坐在火塘前,火塘的后面有个神龛,老人不急不缓地抬头说了一句:“进来坐嘛!”火塘很暖和,铁架上烧着一壶水,老人问了一句:“喝茶嘛?”我忙着应声:“好嘛。”这时老人右手伸进上衣的内口袋,轻轻地掏出一把钥匙,慢慢地起身,走到木柜旁打开锁,翻起盖板,侧身伸手摸进柜里,拿出一个用旧黄纸包着的小纸包,然后认真地打开,两根手指捏了几片茶叶放进水壶,再把纸包小心包上,重新放回柜子里,锁上,坐回火塘前。水烧开了,房主的老母亲从门外进来,看得出她已经忙活了一阵,伸手帮我们倒上了两碗茶,一转身又出门了。除了木柴燃烧发出的一点噼啪声外,屋内陷入了沉寂。

我试探着问道:“老人家,您在这里生活了多久?”老人说:“从小嘛,这房子是爷爷传给我爸爸的。”“您在这里生活主要靠什么经济来源?”他说:“从前,祖辈们一直靠去远山上伐木,后来不伐木了,政府每人补贴三百元。我们现在的日子过得好嘛,养一些牛羊家禽,每年可以换一些家里食用的东西,够了嘛。”此时他流露出一丝满足的眼神。

我来之前曾经查过资料,普米族人对自然环境保护得非常好,他们崇拜自然,对树木、牛羊很爱护,伐木砍树也跑去最远的山上,砍完了马上种树,这是几百年养成的传统习惯。

天边泛起一丝光亮,屋外的公鸡阵阵啼鸣。老人家问我:“在这里吃早饭吧。”我说:“好的,谢谢!”房主的老母亲又进来,用一块老猪肉油了一下大铁锅锅底,把一大锅昨晚烧的饭倒进了铁锅里,老人家又从上衣内口袋掏出钥匙打开木柜,伸手取出一个鸡蛋交给老伴。她把鸡蛋打碎搅拌到饭里。看着这一大锅饭,我好奇地问老人家:“为什么要烧这么大一锅饭?还有其他人来吃吗?”老人家说:“吃完早饭,把剩余的饭装进竹筒带着,这是我俩中午和晚上的食粮。”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那晚的情景萦绕在我心里,挥之不去。后来,我们在给被拍摄者寄照片时才知道,村寨已迁到新建的乡镇,那位老人家得到了很好的安置。

之后的12年里,我们行程26万公里,走访了250个村落,拍摄了几十万幅照片,寻访到1531位民族代表和文化传人并获得了他们的肖像使用许可。从云南的高山之巅到雄浑壮阔的雪域高原,从风清野静的内蒙古草原到烟雨迷蒙的水乡平原……拍摄的一幅幅画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文献式“底片”,留下了许多地区整体脱贫的历史痕迹。那些或朴实自然、或达观洒脱、或威猛豪迈的人类生态,就发生在广袤无垠大地之上的某个角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