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5日 星期日
支部建在工地上 奇迹“一大红”匠心知多少
第19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1-08-03

奇迹“一大红”匠心知多少

上海革命文物修缮背后的故事

中共一大会址

博文女校

苏步青旧居

“这世界如果有奇迹,那就是中国有了共产党;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就是‘一大红’。”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的赵为华在负责完成中共一大会址修缮之后由衷而发的感慨之言,撼动了许多人的心灵,也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中共一大会址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所在的房屋建于1920年,是一幢沿街砖木结构旧式石库门住宅建筑,坐北朝南。距此不到200米的太仓路127号,一幢独立的老式石库门建筑是博文女校所在地,100年前,一大代表开会期间曾住宿在此。

如今,夏日的骄阳里,这抹标记着城市特别信仰和精神的“一大红”日日映照着四面八方而来的参观者,引领着他们进入神圣的精神家园。

“一大红”的背后,是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的工匠师傅精益求精,以匠心致敬初心的时代工匠精神。“我们不仅要做革命文物的修缮人,还要做革命文物的守护人,更要做革命文物的传承人。”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总经理冯蕾说。

温柔对待革命文物

今年,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共一大会址(含博文女校)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修缮团队广泛搜罗老建筑木材,用于对木结构修缮和更换,现场施工时利用传统榫卯工艺对木柱、木梁、木格栅等进行了更换修缮。不仅如此,广漆这一传统工艺在本次修缮中也被广泛运用。

广漆是一种天然原料构成的有机物,是采自漆树的天然汁液制作而成,具有毒性且极易过敏。广漆一般主要用于制作精美的工艺美术漆器,在建筑上则多用于宫殿、庙宇、园林等。这一次,广漆工艺覆盖于中共一大会址内的几乎所有木质结构,如地板、门窗、护墙板等等,约3000平方米。

赵为华介绍,想要在老建筑的木制品上涂上广漆,需要把原先的附着漆剥离木制品,名为“出白”,“出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化学方法,即用化学试剂将其溶解;另一种是物理方法,即让工人通过外力将原有附着漆铲掉或刨掉。“光清理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由数十个富有经验的老师傅一起干活,对待老建筑就像对待老人一般小心翼翼,手脚稍许重了些就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伤。”

不仅如此,修缮团队还要将一种叫做夏布的天然材料铺贴在木头表面,这种天然材料由植物的筋脉编织而成。之所以再贴一层夏布,是为了增强木制品的拉结度,防止开裂。只有当木制品完全修复至平整后,才能在木头表面上色、涂底漆、刷面漆。赵为华表示,广漆这种传统老工艺,从底到外一共有12道工序。

小青瓦屋面,清水墙……几十年来中共一大会址始终保持着这番模样。本着“修旧如旧”的修缮原则,修缮团队通过一次次现场试验,制作清水墙小样,寻求时代沧桑与修缮一新之间的平衡感。

创新改良传统工艺

在上海,能够进行全项老建筑修缮者为数不多,而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就有一支十人组成的修缮技术核心“大神团”,由三个泥水匠,三个木匠,两位设计施工,两位安装专业人员组成,其中年龄最长的77岁,最小的也已54岁。一旦接到一个新的文物修缮项目,先由这个“大神团”前去查看,进行现场勘查,讨论修缮方案,预评审。冯蕾说,每个工地都是年长的师傅和年轻人搭配着干活,年长的师傅虽体力不敌年轻人,但他们经验丰富,他们指导年轻人修缮老建筑不仅仅要有责任心,更要有敬畏之心,“修历史建筑首先要像考古一样有一个考证的过程,还要不断学习”。

冯蕾透露,一大会址所用的广漆面层其实经过点滴改良,“因为广漆正常需要一到六个月才能干燥,通过多次比对,我们找到了宁波一家拥有广漆一次成型专利的厂家,漆固化得快,洁净度会更高。对于传统工艺,我们先尽可能了解、采用原材料和原工艺,然后与目前情况相结合,进行现代改良和提升。”

以最近修复的苏步青旧居为例,它位于国福路复旦玖园内,是一幢上下两层的独立式砖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皆为197平方米,始建于1956年,原为中央特批教授别墅,2015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苏步青旧居周边杉树映翠,院子前,当年栽种的几株紫藤生命力依然鲜活,但是,铁栅栏和地板门窗等早已损坏,外墙被藤蔓围绕。

项目施工方负责人、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的叶国平为了使苏步青旧居恢复到建筑建造时的原样,动足了脑筋。“杉木做的门窗,要找到当年的工艺,门窗上做出钉眼与深浅不一的斑驳。用水冲刷墙面,不仅要冲掉表面附着的红色、黄色油漆,冲掉一层层的黄沙,露出里面的水泥面来,也是让新补上去的部分显得不那么新,也不那么耀眼,要知道,你面前的石头已经走过了大半个世纪。”每一幢老房子都深藏着各自不同的灵魂和故事,它们在当下的存在面貌就应该是那段历史的真实映照。

修缮同时帮助邻里

革命文物修缮与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并不一样,冯蕾对此有着深切的感受:“革命文物在修缮之后将成为公共空间,供人参观瞻仰,需要考虑到进入其中的人流将远远超过原来居住功能时的人流,这对于建筑的结构和承载都提出了新要求。”

以位于上海市虹口区黄渡路107弄李白烈士故居为例,安静的弄堂里,绿树郁郁葱葱,红色的砖墙上挂着15号门牌的入口,与左邻右舍无甚区别,这里就是“永不消逝的电波”故事诞生的地方。

在这样一个区域内,修缮工作遇到了如何维护邻里关系的考验,因为革命文物修缮一大难点便是无法把建筑工地与生活区域做彻底的隔离。叶国平笑言,这个时候,给住在附近的老人买米送油就成为修缮之余的工作,居民们家里还有些年久失修的小烦恼,修缮团队都积极帮忙解决,以平衡修缮工程对周边带来的干扰。15号的李白烈士故居修好了,毗邻的14号和16号也修好了,修缮工程做完,工匠师傅都和居民们成了朋友。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