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
树立起“海派文化之源”标杆
■ 5年目标
以创新深化党建为引领,以卓越功能、卓越创新、卓越品质、卓越人文、卓越治理为路径,做强核心价值、做优城市形态、做好民生保障,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卓越城区。
核心竞争力跃上新高度、自主创新发展汇聚新动能、人民城市建设展现新气象、城区软实力实现新提升、现代化治理取得新进步。
■ 今年亮点;
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5+4+X”产业布局,打造“五型经济”标杆区,推动四大战略产业集群迈向千亿级,着力发展商业、现代服务业和先导产业。
强化科创策源功能,提升招商营商能级。着力优化城区功能格局,加快徐家汇、徐汇滨江、漕开发、华泾地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全力提升交通功能。
着力打造高品质生活环境,大力推进旧住房修缮改造,实施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升计划,着力打造高品质生活环境,构建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
厚植城区软实力,树立“海派文化之源”标杆,推动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开展全要素精细化治理。
着力推进城区数字化转型。夯实韧性城市建设,全力维护城区安全运行。
本报记者 袁玮
闵行
供应4.8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
■ 5年目标
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到3个百分点,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500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区生产总值比例稳定在10%左右,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0家,上市企业突破70家。
基本建成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的现代化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0%,森林覆盖率达2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今年亮点
新增就业岗位4.1万个,完成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14万人次。新建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0家、助餐场所20个、养老床位500张,完成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1000户,推进医养结合全覆盖。
建成动迁安置房87万平方米,完成1800户在外过渡群众安置,累计供应4.8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实施5万平方米老旧工房改造。新建6个社区综合服务体,在街镇试点建设社区嵌入式服务站点。
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开工600台、完成400台。新增800个公共充电桩,完成200个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安装。
全面推进颛桥中心村、浦江召楼、杜行老街、华漕诸翟老街等城中村改造项目实施。 本报记者 鲁哲
崇明
推动生态资产转化为发展资本
■ 5年目标
坚持生态立岛理念,全面提升水、土、林、气品质;坚决抓好长江生态大保护,从严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强化沿江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守好长江口生态门户,守住长江岸线资源。
放大花博会后续效应,加快推动生态资产转化为发展资本、生态要素转化为发展要素、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打造“农业科创岛”,推动种源农业、数字农业、精品农业、品牌农业发展。
推动工业互联、人工智能、海洋科技等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打造“海洋科技岛”。
■ 今年亮点
区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80亿元左右;森林覆盖率提高至30.6%,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断面达标比例保持100%;新增就业不少于9000人,城乡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本市下达指标以内,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长。
打造高品质现代农业,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完成8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种植“两无化”农产品3万亩。 本报记者 李一能
宝山
高新技术企业数同比增30%
■ 5年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快于全市平均增速,产业类固定资产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R&D投入比例等主要科创指标迈入全市前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增加值能耗等绿色发展指标持续向好。
■ 今年亮点
年内新增上市企业5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0家、国家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同比增长30%。
蕰藻浜沿线加快转型开发,启动建设智力产业园、博济智汇园、上海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吴淞江生态文化公园等。
推进华二高中和上师大附中宝山校区等学校建设,改扩建8所学校;新增托育点5个,实现街镇全覆盖。
启用杨行体育中心,新建改建3条健身步道、5片智慧化球场、40个健身苑点。
新增养老床位760张、认知症照护床位180张、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家、老年助餐服务场所12家,完成500户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
完成500户在外过渡动迁居民首套房源安置,筹措人才公寓5000套。
本报记者 郭剑烽
金山
打造活力湾区美丽湾区幸福湾区
■ 5年目标
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承载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基本建成,“上海湾区”城市品牌持续打响,活力湾区、美丽湾区、幸福湾区的崭新形象基本显现。
■ 今年亮点
配合推进南枫线前期工作,推动金山至平湖铁路上海段开工建设,完成沪乍杭铁路金山站规划布局和滨海连接线道路工程方案研究。
推动长三角老品牌文化街区开放运营,引导长三角地区老字号入驻。
推广“全程代办”“拿地即开工”等特色服务,常态化开展企业走访活动。
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低效用地腾退300亩、提升700亩,关停项目70个。
新增市级以上科技项目不少于158个,发明专利授权不少于600件。新建5G基站200个,推进5G应用项目10个。
高标准建设“美丽家园”,完成1800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签约。
高水平建设“幸福乐园”,深化完善待泾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作价入股模式,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
本报记者 屠瑜
奉贤
做强东方美谷建千亿级产业集群
■ 5年目标
到2026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00亿元,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00万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4000亿元,社会事业投入五年累计达到340亿元,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00亿元。
■ 今年亮点
围绕“四大品牌”,持续打响东方美谷品牌,聚焦药品、化妆品、高端食品,实施规模倍增、能级提升计划,建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化妆品全球贸易功能区和化妆品消费之城。
聚焦核酸、疫苗、中医药等细分赛道,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高峰。
围绕氢能、智能网联汽车等,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全面实施“淘金”工程,发挥金融等资本服务创新发展功能,建设国家级中小企业科创活力区。
以田园生态为底色,深化现代化的治理,高水平推动乡村振兴。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持续推进农艺公园、三园一总部、田园综合体、生态商务区建设。
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稳步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深化“三块地”改革,探索集体资产市场化运作。本报记者 李一能
普陀
未来5年新增养老床位超800张
■ 5年目标
区级财政收入总量翻一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家;绿化覆盖率保持中心城区领先水平,新增景观道路50条(段);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1.2万套;新增养老床位800张以上,新增文化设施10万平方米;以城市数字化转型赋能城区治理,打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超大城市城区治理范式,让政务服务更高效、更精准、更有温度。
■今年亮点
推动“美丽道路”建设,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竣工20公里;新增460个公共停车泊位和500个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
新建绿地20万平方米、绿道7公里;实施旧住房成套改造5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修缮改造70万平方米、精准施策型专项提升修缮250万平方米;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签约300台、完工100台。高品质打造曹杨新村人民城市建设示范点。
新增养老床位230张、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个、老年助餐场所17个,改建认知症障碍照护床位150张;新、改建10条市民健身步道、20处市民益智健身苑点、2片市民球场。
本报记者 江跃中
蓝图已经绘就,战鼓咚咚擂响!连日来,上海各区陆续召开的两会不仅有满满的干货,更是一道道催人奋进的动员令,按照既定的部署,各区撸起袖子加油干,能快则快,抓开局起步抓推进落实。
连续两天,本报集中报道了上海16个区的5年目标以及今年的工作亮点,全面展示各区的战略定位、发展蓝图和民生目标。新年开新篇,齐心奋斗,上海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