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能回收机里拖出的绿袋子,里面以拜年礼物包装盒为主
虎年新春,上海2500多台“爱分类·爱回收”智能回收机一天都不“打烊”。低碳环保的“绿色春节”背后,是一群留守的清运员在忙碌。年初三一早,记者在国和二村垃圾箱房外见到两年春节都没回家的刘恒。“我们的工作虽然平凡,但特别有意义。”他的话,或许是所有清运分拣员工的心声。
错峰投递有“优惠”
打开箱门,拖出二三十公斤重的绿袋子,记者看到,袋子中大多是拜年礼物的包装盒、泡沫塑料等。套上空袋,关上箱门,检查满袋中是否有不该混入的干垃圾、湿垃圾或玻璃瓶等,再麻利地打包装车……这套动作,刘恒每天都要重复七八十次——在他负责的两平方公里区域中,约有20台爱回收机,每台机器每天都要清运三四次。
哪怕春节期间,回收机也不停运,只是运营时间有调整。刘恒说:“平时白班是早七点清运到晚八点,大年夜和年初一缩短到下午四点,年初二、初三到晚上六点,之后就恢复了。过年期间,还是有居民要投递可回收物的,我们停了,居民就不方便了。”
说着,他看了看手机,一会儿功夫,小程序提示又有八台机器“满仓”了。“教大家一个小技巧,投递也有早晚高峰,早上八到十点和晚上六到八点的投递价都是八毛一公斤,其余时段都是一元一公斤。避开高峰时间,可以积累更多提现金额。”一边说着,刘恒一边马不停蹄地上车开往下一个点位。
亲人团聚“倒计时”
刘恒老家在甘肃陇南,部队退役后进入爱回收,成为中原地区的车队长。连续两个春节,他都没回家过年。和他一样,公司里约八成的清运员都选择留守,其中有疫情的原因,也有运力紧张需要人手的关系。
虽不能回家,但刘恒每晚都会和儿子视频。两岁多的儿子只要听到手机特定的铃声,就知道是爸爸打来的,也会跟着摇头晃脑,逗得他乐不可支。“今年3月准备接他们来上海玩,第一站就去迪士尼,现在每天都在倒计时。”刘恒笑着,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留沪过年,并不冷清。“公司很有人情味,给我们抽奖,有红包、手机、平板电脑等。年夜饭让我们去吃顿好的,吃多少都给报销。当然,我们自己做低碳环保行业,不可能铺张浪费。”于是,除夕夜,他和团队中另外六个兄弟在国和路上吃了顿涮羊肉。酒过三巡,大家的话题又回到了工作,“讨论一下新的一年工作如何开展,怎么清运更有效率”。
上海实施垃圾分类两年多,刘恒觉得,市民分类意识越来越强。“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家三口经常来投递,爸爸妈妈会抱起宝宝让他来投放,从小培养环保理念。”他说,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小区环境越来越好、回收物品越来越多,特别有成就感。
节日里都可投递
“爱分类·爱回收”是杨浦区可回收物服务主体企业。因疫情原因,留沪过年人数较多,为方便居民投递,春节期间回收机每天都可投递,有300多名清运和分拣人员坚守岗位,护航“绿色”春节。
数据显示,节前单台回收机的日均回收量已超过100公斤,春节期间部分回收机日回收量超150公斤,全市日回收量达近200吨。居民投递前,可先在“爱分类·爱回收小助手”微信小程序查看运营状态,如果显示暂时满仓,可等清运完后再出门。
除智能回收机外,可回收物投递量在5公斤以上的居民,可以到交投型中转站进行投递。目前,“爱分类·爱回收”在全市已有8个中转站,分布在白城路、政本路、密云路、军工路、唐山路、靖宇中路、霍山路和宝山高境,每天9时至18时开放。可回收物运送到集散场后,会按品类精细分拣,然后送到有资质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变废为宝。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