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时,虹口区花园城小区进行全员核酸,小区道路改造为“单行道”,居民以家庭为单位保持2米以上距离,减少人群聚集引发的传播风险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陕西北路众乐新村门前,市民冒雨进行核酸检测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虹口区普江苑小区内核酸检测人员在扫描居民的核酸码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上午7时30分起,金山区山阳镇金荷雅苑小区居民分时段下楼做核酸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今天上午,杨浦区国定路铁村小区居民在做核酸检测 杨建正 摄
准备防雨物资,调整帐篷点位,畅通采样之路……雨一会儿停一会儿下,今天一早,上海全城就开始忙碌。
4月22日起,上海开展社会面清零攻坚九大行动。今天,受天气影响,上海对封控区、管控区人员开展核酸检测,对防范区人员开展抗原检测。
无论是都市小区还是沪郊农村,封控区、管控区的人们分楼栋、分楼层、分时段下楼,开展核酸采样,减少人员聚集。医务人员、社工、志愿者、居民……所有人全力以赴,只为打赢这一仗!
虹口
不走回头路,“大白”当“交警”
“2号楼,2号楼,下来做核酸了!”
今晨约9时,大喇叭声又在楼下响起。这个声音,虹口区一小区的居民们已经很熟悉了。这些日子来,每次核酸检测都是这位中年男性志愿者一次次“喊麦”,中气十足,充满力量。
有了此前多次经验,今天的全员核酸检测可谓流畅顺利。小区充分利用了现有空间,为每个楼栋居民设计了“不走回头路”的固定路线,甚至还利用上了蜿蜒在绿化带里的鹅卵石小路。昨夜的暴雨让小路有些泥泞,“大白”们就提前铺上木板防滑。
而在小区内的一些岔路口,或是拉起了软隔离带,或是有“大白”驻守当“交警”。检测完回楼栋的居民,与刚刚下楼排队的居民,如果看着将要“碰面”了,“大白”志愿者就会做个手势拦下来,让一边先暂停,避免产生人员交集。
今天小区里来了两组负责核酸采样的医务人员。在小区花园中央,他们各有一个红色雨棚。大家自觉地按照2米线彼此隔开,检测队伍静默有序。不少居民披上一次性雨衣:白色、橙色、蓝色……防疫防雨两不误。“大白”们站在队伍边维持秩序,按照10人一组,登记核酸码。
从下楼到完成检测,大约花了15分钟。“今天一叫就下来了。”回家路上,“大白”同一位老人笑眯眯地打招呼。白发苍苍的老人点点头:“我们一早都准备好了。”本报记者 杨洁
长宁
抗原先自测,每栋楼消杀
今天上午,天空不时飘起小雨,长宁区北新泾街道剑河家苑近3800名居民正井然有序地开展核酸检测。
为减少淋雨、保证安全,核酸组志愿者提前一天仔细检查、固定帐篷,现场高声提醒“打开核酸码,调高手机亮度,保持2米距离”;扫楼组结合此前经验,根据志愿者群内提示,算好时间喇叭通知“1号楼,1号楼,抗原正常,带好身份证,下楼做核酸”;楼组长一户户通知、核对人数和身份信息,确保不漏一人;消杀组在每栋楼做完核酸返回后,及时开展全面消杀工作。
居民们积极配合,提前做好抗原自测,由楼栋志愿者迅速做好统计,确保楼栋安全。叫到楼号、接到通知后,大家迅速下楼,按照既定路线前往排队采样。由于每栋楼时间安排合理,居民们等候时间并不长,也几乎没有淋雨,采样现场,大家安静地等待着,5-10分钟就顺利完成了采样。
不少居民都带着生活垃圾下楼,有居民说:“为了配合管理,做到‘足不出户’,我现在已经习惯了每次核酸,都顺带扔掉生活垃圾。大家生活上有什么缺的,也都会通过志愿者,以无接触的方式互帮互助。感觉疫情让我们的物理距离远了,但心理距离更近了。相信我们定能战胜疫情!”
本报记者 屠瑜
金山
防雨又排水,“摆渡人”接力
4月26日,金山区开展大规模核酸筛查。面对前一天的大风和降雨,金山区朱泾镇各社区因地制宜,提前准备了防雨物资、加固了帐篷、提醒居民和志愿者注意保暖、调整核酸检测点位……想方设法解难题,让核酸检测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早晨7时,朱泾镇东林居民区胜利新村的采样点工作也正式开始。点位上已经有不少居民在排队等待采样,多位志愿者在现场引导,秩序井然。正在排队等待采样的居民王女士说:“昨天雷雨后,雨淅淅沥沥下了一个晚上刚停,本来还以为多少会行走不便,没想到竟然没什么积水,队伍也行进得很快,10分钟不到就完成了。”据悉,该小区检测点设立在小区中心地带的空旷区域,为了减少雷雨过后对核酸采样工作产生的影响,前一天,居委会对所有点位和设施进行了全面排查,组织人员对棚架四周进行木板加固,并在两侧拉起防水布。此外,居民区还有一支道路保障小分队,对道路上的落叶进行了清理、对路边下水道及窨井进行了疏通,及时排水引流,全力保障居民采样之路畅通无阻。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社区还有一支特殊人群接送小分队,小区的志愿者成了暖心的雨天“摆渡人”,对腿脚不便的老人等特殊群体进行接力接送,志愿者上门搀扶老人下楼,由轮椅转送至点位,到采样点后再与点位志愿者交接,让老人安安心心出门,顺顺利利回家。
本报记者 屠瑜 通讯员 殷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