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大楼对面有家咖啡馆,3月中下旬我在那儿喝的一杯摩卡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堂喝。那天寒风呼啸,店里很温暖。窗外一对爷孙在打羽毛球。坐了一会儿,看到两位女警官沿街走近咖啡馆,门口擦肩而过时,听见一位女警官说,“阿拉买两杯咖啡带走。”
从三月中旬开始,坐班时我会背着能装一些洗漱用具的双肩包,还在办公室放了一个新睡袋,以备同事们的不时之需。闺蜜从那时至今,连续多日轮岗上电台直播。她支起临时行军床,夜宿办公室。这个不足一米宽的小床两边无靠,我问她不怕摔下去吗?她笑答,不会,因为床会先陷下去……一如既往的乐观爽朗。我的许多前方同事奋战一线已经几十天了。而在后方的同事们大多自觉当起了志愿者,守土有责,共克时艰,令人心生敬意。
此次疫情中,我身边已有五位友人“阳”过了。其中一位好友带着床单和电水壶先去经济型酒店住了十来天等待转运,进国展中心方舱后,他用蓝灰色的床单将单人床围了起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空间。方舱内盛热水常排队,电水壶可以烧点热水擦身。在方舱住了四天后,他出院了。他没有抱怨,说有饭吃,能吃饱,有地方睡觉,丰富了人生阅历。
好友惠士俊是首批“逆行”进驻上海世博方舱医院的刑侦总队带队负责人。有颗文艺心的他时常与我聊上几句。他此次带领40多名90后年轻战友接续轮班进舱。他们四小时一班,不能吃饭喝水,否则得出舱换套新的防护服。每天凌晨,等到三点钟那班战友入舱报平安后,他才会休息片刻,但无论几点警务群有消息,他几乎都是秒回。他说他的秒回是对战友们朴实的支持。
我不是个心重的人,不过在整个春天储备了不少物资。我总觉得即使在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般的国际大都市,一定数量的家庭储备是自在有序的生活必需的托底。表哥在浦西全域静态管理前一天,额外囤了十盒青团、四盒刀鱼馄饨和两盒生巧。我也囤了大量咖啡与黑巧克力。对这些“非生活必需物资”的坚持的背后,是上海市民好好过日子的心志。这种心志,历经一百多年也未曾改变。
我的庖厨技艺也被疫情倒逼出来了。不看菜谱,不请教,只凭瞎琢磨,烹饪的菜肴也堪入口。烧菜料酒没了,就用白酒红酒对付。小葱没了,恰好得赠大葱一捆,也能替代。今天浓油赤酱,明天清新婉约,后天粗犷风格……因食材和心情随性而定。
当然,想吃些额外的东西还得靠外卖。犹记得4月13日,家住同一街区的友人提前变成防范区,大风大雨的天气不期然给我送来了她排队购买的9棵生菜和5根黄瓜。4月14日有个高光时刻,第一批团购物资到货:两箱可乐和两捧香蕉。4月18日,平时点头之交的邻居老胡来敲门,送我两罐光明大果粒酸奶。酸奶断档多日了,觉得格外美味……最近物资日渐丰富起来,人间烟火又起。不久前,我家吃了线上订的王品牛排当午餐。这多少让我觉得与之前的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衔接,因此有点激动。于无声处,上海慢慢熬过了物资最危急时段。
小区闭环管理以来,家里北阳台成了最喜欢驻足的地方。因为,那是能看到最远方的所在,拿着望远镜,就着黑咖啡,惬意十足。非常时期,好友的话我很欣赏:安静是道法自然,是对自然、社会、他人的敬畏。
疫情会磨砺上海,上海也会更新我们。在小区变成防范区的第一天,我去了阔别近一个多月的新华路。晚上八时的新华路,看到已然青绿的梧桐树,看到街灯、还算洁净的街道和人,心里宽慰了许多,因为提早看到了微妙的生机。人生啊,真是最大的内容产业。经历或短或长的阵痛后,有些东西终会归来。何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