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富
上海抗疫火急时刻,苏、赣、浙、鲁、闽、皖、甘、新、桂等众多省市医务人员、抗疫物资、各类食品克服重重困难立马驰援申城,大爱无疆,铭感五内。这种种不由得让我联想起“外滩源”一角来……
其实,我在虎丘路桥南堍上班的时候,这里还没有“外滩源”的名儿。“文革”后,国务院发文恢复各省区市和中央各部驻上海办事处,因原址难复,上海乃把南苏州路175号185号这两幢楼腾出,作为江苏、北京、陕西、福建、江西、山东、吉林、新疆、甘肃、四川和航天工业部等21个省部驻沪办事处办公地。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为了加强与上海的合作交流,欢聚于此。南苏州路175号,1920年由英美颐中烟草公司建造;185号为英商电车公司大楼,建于1917年;均逾百年高龄,享“优秀历史建筑”之誉。1958年上海照相机厂成立于此两楼,生产出抢手的“海鸥”DF单反相机;为顾全局,照相机厂迁往松江,仅留175号底楼设门市和修理部,后亦搬离。175号第五层系添加;两幢大楼间隔约4米,在三楼处有连桥互通,盖均为厂方后筑。我所在四川沪办位于175号三楼,约200平方米(另有一无窗贮物密室,门厚约10英寸,人关其内呼声不闻),面向苏州河。此楼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外墙三段式对称立面构图,梯道钢质扶栏和楼道木质门框,都呈米字形,英风彰着;楼层高近4米,气派敞亮。
我办公桌临高敞窗户,眼倦站望:苏州河船只穿梭往返,“噗噗璞”一条拖轮牵着比它大得多的九条砂石船,若游龙划水前行;撑篙摇橹载运蔬菜的木船上飘起煤炉烟雾;白色巡逻艇喇叭时而扬声;左前典雅的邮电大楼雄姿显耀令人凝眸;四川路南桥头国人建造的第一个加油站候着数辆小车……岁月本静好,忽闻“战事”起。原来由名导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二战影片《太阳帝国》获准在沪取景,临时会封闭一些街区,时在1987年冬。我们办公楼沿街布满掩体沙包、尖刺叉木架、铁栅栏,枪炮声飞机声轰鸣,硝烟弥漫,拖老拉小的难民像潮水一样……后见报道,群众演员超五千名之多!
在这一角,识交一箭之遥的《文汇报》(圆明园路79号)沈定、陈志强等同好,《中国城市导报》(南苏州路79号)的雍和、李大伟诸君,得地之缘也。那天午休,大伟自报社来,晤即欣告:雍和荣获1985年“上海市青年艺术十佳”。我俩皆“与有荣焉”之悦。接着他聊及给“夜光杯”撰稿的事,其“五颜六色”飞入寻常百姓家,此已肇端。1989年,我陪沈定等沪上记者去自贡采访,魏明伦盛情招待观看其编的川剧《夕照祁山》,沈当即发图片新闻稿予以报道……
去岁仲秋,兄弟沪办退休同仁约聚“外滩源”。苏州河水清澈,两岸绿树染目,沿岸行,花屡随。我们坐在新潮打扮的“第一加油站”上层玻璃厅,品咖啡赏视觉盛宴,叙往事咏如歌岁月……当下,申城抗疫战斗未息,大家关切地互通着上海战疫和各省市援沪情况,坚信:共克时艰,感情磁场所在的“外滩源”一角,必定还是大家欢会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