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1日起,上海博物馆推出《文物里的唐诗》六一线上公益活动,在“上海博物馆学院”和新民晚报“上海时刻”两大直播间,开出七堂别开生面的“唐诗课”。前、昨两天的两场直播共吸引超过40万人观看。唐诗到底有多少首?唐朝人为什么那么爱写诗?普通老百姓是怎么写诗的?面对这些问题,小朋友们跟随上博讲解员、主讲人“蛋蛋哥哥”张和鑫,追寻文物上的蛛丝马迹,一个个找到了答案……
小朋友们最熟悉的唐诗选集要属《唐诗三百首》,但唐诗的数量远远不止这些。根据近年来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机构的统计,留存下来的唐诗有约55000首,留下姓名的唐朝诗人有2300多位。
被称为“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诗作《春江花月夜》,就曾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消失长达数百年,直到北宋时期被郭茂倩以“乐府诗”的名字编入了《乐府诗集》(卷四十七)中,如今的我们才能有幸读到这首唐诗。可惜的是,这也是张若虚这位伟大诗人存世的唯二作品之一。
甚至“诗仙”李白留下的作品仅是他创作全部的十之一二,“诗圣”杜甫40岁之前的诗作也全部流失。
这些唐诗艰难流传的故事,令不少小观众惊讶:“以前只觉得唐朝的诗人们写下了太多需要‘背诵全文’的诗歌。现在才知道,更多的作品已经‘失传’。这些幸存的名作,不仅应该‘且读且珍惜’,更会让我们想到那些失落的文化宝藏,感觉非常惋惜。”
在文物成为唐诗载体的同时,唐诗也帮助考古学家更好地了解唐朝。
“作为一名博物馆讲解员,我在讲解文物的过程中,尤其是讲到唐朝历史的时候,我非常喜欢引用唐诗。”张和鑫总结道:“在我看来,它们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也是记录唐朝人生活的一种形式,就像我们现代人发朋友圈。唐诗,就是唐朝人的‘朋友圈’。博物馆人读唐诗,更能帮助我们去做历史研究。”
连续两天,每次直播结束,小观众们都是依依不舍。好在直到6月7日,“蛋蛋哥哥”还将继续每天与大家在线上相见,讨论“五花马千金裘——李白的‘五花马’长啥样?”等主题,从不同角度了解唐朝历史文化。
本报记者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