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节后第一个工作日,随着上海疫情防控形势日趋向好,各大医院的门诊就诊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前来看病的市民仍然有不少担心,医院的环境现在是否安全?去医院就诊需要做哪些防护,带什么防疫装备才能最大程度上保护自己?
穿脱“大白”
通常需要反复训练
■对于门诊就诊患者,明确反对穿“大白”,同样反对穿戴来医院门诊就诊的还有带呼吸阀门的口罩和护目镜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王新宇表示,去医院看病不要穿医用防护服(俗称“大白”)。“大白”是一种连体连帽衫,并且有密封胶条密封,如果不贴好密封胶条,不戴好帽子(穿成茄克衫样子),不同时戴面屏或防护镜,不同时戴手套,不戴好N95口罩,都将不能起到全方位保护的效果。
其次,防护服由于透气性较差,因此长时间穿着,人体散发的汗水和隐性蒸发的液体都将滞留在防护服内,造成内衣湿透的现象,非常容易着凉感冒。王新宇说,防护服脱卸过程,需要严格的场所和遵循严格的步骤,通常需要反复训练才能符合要求,脱卸后的防护服必须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理,如果不符合要求脱卸反而增加风险。
■一般情况下,也不推荐穿上蓝色隔离衣来就诊 医用隔离衣多数是一次性的,主要是在医疗环境中防护飞沫在内各种液体的正面喷溅,因此建议高危场所正面接触患者的人员配合口罩、面屏使用。对于一般到门诊就诊的人员来说,不会处于这种暴露情况下,因此不推荐使用。
■同样不推荐的,还有面屏和乳胶手套 目前就诊无论是扫码、亮码、付费等需要操作手机,戴手套会带来很大不便。如果反复脱,戴手套,外层沾染的细菌和病毒就可能跑到内层,反而起不到保护效果。因此,只要勤洗手,做好手卫生,完全可以避免手部沾染的细菌病毒进入口鼻。
保持距离
还有戴口罩勤洗手
去医院就医,推荐哪些防护措施呢?王新宇说——
■推荐外出到任何公共场合都佩戴好外科口罩 外科口罩可以有效防护飞沫造成的呼吸道疾病传播,无论是流感还是新冠。佩戴时应当注意正确佩戴,要遮盖口鼻,要调整鼻部金属压条以贴合自己的脸型,佩戴好口罩外出后,不要用手接触口罩的外侧。如需在特殊场合脱下口罩,需要清洁双手后才去触碰耳部的橡皮筋。口罩定时需要更换,因此外出就医时建议随时携带一个备用口罩。
N95口罩可以有效过滤大部分的颗粒物,因此防护效果较外科口罩更上一个等级。但和外科口罩相比,缺点是佩戴要求高,舒适性较差,以及成本较高,因此要做好权衡。
建议就诊和陪伴的人员进入人员密集的医疗场所,特别是发热门诊、急诊等相对高风险场所,可选择佩戴N95口罩。
在大多数环境中只要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并且正确佩戴外科口罩就可以了。此外,医用外科口罩和N95口罩都应该单独使用,不能组合使用。研究表明两层口罩不但不能增加防护效果,还会增加呼吸的阻力,反而增加暴露风险。
■保持社交距离 王新宇说,只要保持足够的距离,便能有效降低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如果再配合佩戴口罩,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两个面对面接触的人员相互之间的传播风险,避免被感染。建议排队时,最好能够保持1米以上的间距,如果两个人面对面交流时,最好能够再适当拉开一些距离,对于人员聚集的环境,比如候诊区、电梯轿厢内等,看到人员密度较高,应该主动避让,建议耐心等待。
■正确洗手 勤洗手可以有效阻断呼吸道病毒的接触传播。每次当手接触过外界公用物品环境,尤其是电梯按钮、门把手、医院的自助挂号和收费系统后,建议及时洗手,记得用流水和洗手液洗手,洗手的时间要足够长。回家后也要记得及时洗手,然后再摘掉口罩。正确的洗手方便又有效,可以防止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的各种传染病,我们强烈推荐所有人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王新宇提醒,外出时可以携带免洗手液,这是在需要进行手卫生,但又没有洗手条件时的一种补充方法,一般选用含有酒精成分的免洗手液进行消毒,可以有效杀灭手上可能沾到的病毒和细菌。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