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然
高频次地接受核酸检测,每每被捅喉咙采样、等待阴性报告时,总在想,找病毒真是好费劲。有没有更先进的技术,个把小时乃至瞬间就能甄别“阴”“阳”,亮出绿码红码,那可以省却多少麻烦!
当读了新书《外科的诞生——从文艺复兴到移植手术革命》后有所释怀。高超的医学水准和发达的医术,绝非与生俱来,唾手可得,生活在当下其实够幸运的,我们的前辈乃至前辈的前辈,面对疾患才真是百般无奈备受煎熬呢!
此书作者大卫·施耐德,是一位杰出的关节置换手术专家,积其30年的从医经验和十多年的资料爬梳,为人类社会历经400年坎坷,艰难跋涉而日臻成熟的外科学,撰写了一部“深度传记”,让一个又一个,一群又一群为医术进步而着魔、疯狂的天才人物走到我们面前,讲述他们如何凭借勇气、耐心与想象,剖开人体,探索疾病的成因、认识细菌和感染的由来,用外科技术干预人类生活,力保生命健康的故事。从他的分析看,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约25万年,现代人的历史进程则在8000年以上,其间大约繁衍了300代人。这300代人中,前295代人脆弱不堪,纯粹靠大自然的恩赐侥幸活着;后5代人才有机会获得“好医学”的护佑,而受惠于现代医学最多的,则是包括我们在内的两代人。
若在时间轴上粗略排列一下,便能更直观地感受“第299代”“第300代”人的幸运。
1865年前的任何时代,无论患上什么疾病,最好的选择是独自忍受煎熬。那时,欧洲的外科医生甚至还不是一个独立的职业,外科医师和理发师被“捆绑”于同一个公会,饱经200余年磨难后才与理发师割席,于1745年独立建成外科医师公会。而直至18世纪中叶,理发和简单的脓肿引流、放血疗法,都是外科医师的职责。
500年前,西欧人仍陷于原始状态的泥潭里,过着与此前2000年前的罗马人和希腊人几乎无异的日子,肮脏的环境、瘟疫、饥荒和恶劣的卫生条件让人们承受着莫大的苦痛。伦敦一面是富丽堂皇,一面是满目疮痍。而当代人耳熟能详的细胞、细菌、基因、癌症之类,那时的知识界毫无认知,对人体器官也不甚了了,在没有任何知识背景的情况下,人体和疾病都是一团迷雾。17世纪初,没有人理解呼吸的过程以及人体如何从饮食中摄取营养,也不了解心脏为何在胸口搏动。
19世纪中期才发现了生命之源,“一切细胞来自细胞”的结论石破天惊,疾病的器官基础方被知晓。19世纪晚期,外科医生不仅在极端条件下为濒临死亡的患者做手术,而且打开了择期手术的大门。整个19世纪,“感染”还是一个巨大的谜团。鼠疫、伤寒、黄热病、疟疾、霍乱之类的流行病轮番肆虐,医生连对频频让产妇丧生的产褥热也束手无策。现在看来,这其实就是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当时的医生竟然没有洗手习惯,也不戴橡胶或乳胶手套。一旦使用了消毒剂,所有医护人员被要求洗手,才立竿见影:产妇死亡率骤降!
20世纪40年代之前,没有植入手术所需的钢板、螺丝钉,甚至还没有抗生素;从接受病菌理论,到研制出抗生素,经过了70年的磨砺。从医疗手术看,仅仅100年前,开放性骨折的死亡率还高达80%;当时几乎难以想象,断掉的手指可以缝回手上,合金可以替代磨损的关节,小巧的电子装置可以植入并维持心脏跳动,甚至在大脑中可以放入电极,调节人的神经。而如今司空见惯的诸如关节置换、心脏支架之类的植入手术,50年前方才问世!
在漫长曲折的进程中,一代代外科学的奠基人艰难探索,孜孜以求,做出了无私的、令后人诧异不已的奉献和牺牲。而此书讲述的往事还仅仅发生在欧美,仅仅是西医外科领域,世界其他地区、其他医学领域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故事更是不计其数,身为后人,我们岂能不惜福、不感恩?
1620年,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弗朗西斯·培根在《伟大的复兴》中满怀激情地写道:“让我们期盼……一系列发明竞相涌现,如春风雨露降临人间,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征服并战胜人类的需要和苦痛。”一位医生朋友告诉我,近年来,医学科学的进步,医术水平的提升,堪称神速,而归结起来,就是培根所说的“对人类有用的伟大事业”,包括“延长生命、逆龄生长、永葆青春、治愈绝症和缓解疼痛”。
人类与新冠病毒的搏斗仍在持续中。或许,这也意味着受惠于现代医学的我们,正置身于医学科学漫长发展路径上的某个节点,为“第301代”“第302代”所肩负的一个担当,以一场艰辛探索和科学实验,助推医学新成果降临人间。就说核酸检测,“一系列发明竞相涌现”,比如国内,实现“采样即检测”的移动检测车“红铠甲”已驶入虹桥火车站。集核酸检测实验室和智能CT检查室于一体的医疗车已问世,同时还能在车上用基于“天眼AI”平台的设备为患者做快速肺部扫描。咽拭子采样机器人、100分钟能出报告的核酸检测一体机等,也渐次步入防疫场景。国外也传来佳音,据新华社报道,一种能在20秒内获得新冠病毒检测结果的设备已在以色列研发完成,检测准确率达96.3%。
近日看到一个富有科幻色彩的小视频,2055年,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从手机端拉出一根检测棒,捅鼻孔后几秒钟即可出报告,生成健康码。这当然含有夸张搞笑成分,但这样颠覆传统认知的异想天开,不正是医学和所有科学的DNA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