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持续冲击美国,本周,打着“人权”幌子出台并生效的涉疆法案又让美国陷得更深。这一法案损人不利己,美国消费者和本土企业已经预感到将遭受切肤之痛。
供应链危机
去年12月23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所谓“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本周这部法案生效。法案规定,从6月21日开始,禁止任何与中国新疆有联系的产品进入美国。
哪怕仅仅是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少量来自新疆的原材料,甚至是与扶贫项目有关的产品,都将在禁令的范围之内,在入境美国时遭遇拦截。“对中国采取这样的立场,将付出更多的供应链混乱作为代价。”美国《财富》杂志写道。
由于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美国人正为持续的通货膨胀和供应链危机所困扰,现在局面将变得更加困难。供应链技术公司Altana AI的首席执行官埃文·史密斯推算,全球大约1000万家购买、销售或制造实体产品的企业中,大约有100万家受到这部法案的影响。“这将涉及全球所有日常商品中相当大的一部分。”
企业遇难题
将感到切肤之痛的,除了美国消费者,还有美国的本土企业。据报道,美国海关将扣下与新疆有关的产品,“直到进口商能拿出证据证明供应链与新疆无关”。美国《政治》杂志认为:“美国的进口商要准备应对混乱。”
彭博社分析,“这个法案将举证责任从政府转移到进口商自己身上”。现代制造业分工之细,让企业追溯材料或零部件原产地成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的后果可能是:这也不能采购,那也不能进口。美国消费者技术协会国际贸易副总裁艾德·泽特瓦也认为,如果政府对更复杂的增值商品严格执行法案,并在边境扣留这些商品,代价将是更多的供应链混乱。
算盘打错了
“似乎没有一家主要太阳能供应商能够将新疆制造的材料从其全球业务中完全移除。”美国太阳能行业协会法律顾问约翰·斯米尔诺说。
依赖于中国新疆生产的材料或零部件的,不止是太阳能行业。《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新疆生产的多晶硅占全球总产量40%以上,番茄酱占四分之一,棉花占五分之一。此外,新疆出产世界上15%的啤酒花和约十分之一的核桃、辣椒和人造纤维,新疆还是中国最大的风力涡轮机制造商的所在地,产量占全球的13%。全球化早已将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同新疆紧密联系到了一起。
在彭博社看来,美国政府或许是想趁机迫使美国本土企业与中国脱钩。但算盘打错了,“去中国化”的阴谋最终换来的可能是“去美国化”的现实。“偷鸡不成蚀把米”,在吉布森律师事务所的李律师看来,这项法案很有可能会使美国企业痛失整个市场。
本报记者 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