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到,过去五年,上海城市治理现代化迈开新步伐;治理数字化展开探索,超大城市运行数字体征体系初步构建。面向未来,实现高效能治理是发挥和彰显我国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是超大城市抵御风险挑战、永葆生机活力、始终安定有序的根本支撑。
昨天上午、下午、晚上,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各代表团分别召开分组会议,党代表们围绕李强同志所作报告纷纷发表真知灼见。
夯实数字底座,成为数字文明先导者
“今后5年,上海要抢占新发展机遇、在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过程中,也应该成为数字文明的先导者、开拓者,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真正跨越数字鸿沟。”市党代表、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主任徐惠丽表示,现在常常提到的数字鸿沟,不单是要提升技术,还要通过全社会的参与来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比如,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大量的工作是以数据为基础驱动的。在应急情况下,加强协同防范风险的能力,不是简单的应急体系建设问题,而是整个政府职能的提升,要建设好数字政府的“底座”。政府的各个条线打通数据壁垒,实现业务协同,在一个平台上实现资源的流动。只有打通了数字政府这个“底座”,大家在一个平台上,才能真正发挥最大效能。
“过去人和人主要是面对面交流的,后来还可以通过打电话、发微信连接;未来随着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每一个政府部门都在开展数字化改造,这种连接会带来更高的效率。”徐惠丽说,比如6月1日部分核酸检测采样点一度爆满,后来通过数字化检测预警,有关部门马上调动资源,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加开窗口等缓解了压力。“这种连接变化后,意味着资源调配方式发生变化,会变得更精准、更科学、更合理化。政府部门要做的就是把‘两张网’管理和服务做好,让市场的归市场,以小的资源撬动最大的社会效益。”
长了“眼睛鼻子”,还应有智能反应
党代会报告中提到,要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牵引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实现城市全周期管理。对此,市党代表、嘉定区委副书记周文杰深有感触。
“通过布设感知端,我们能够及时了解城市运行情况。在抗击疫情的大上海保卫战中,‘一网统管’就发挥了较大作用。”周文杰说,“比如各点位核酸采样、社会面管控等,在城运中心实现‘一屏观天下’,能够对现场情况一目了然。”
同时,周文杰也指出,感知端只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步。“这就好比是一个人,他长了眼睛、耳朵、鼻子,能够把信息数据收集下来,还需要健全大脑,做出智能化反应。”
周文杰认为,应在做好隐私保护的情况下,让大数据与算法更好地应用于社会治理。充分运用大数据系统,比如,在社会面巡查场景下,对捕捉画面进行人工智能分析判断后,在及时向指挥员预警的同时,提供几种处置预案建议,供指挥员参考决策。
又如,对特殊个体的精准化服务方面,大数据显示平时可能频繁叫外卖、不做饭的地址,应考虑疫情期间的保供方式是否要相应调整;预约产检的孕妇、定期要去做血透的患者,能否根据已有信息,为这些人群提供及时服务……“这样一种智能应对与执行系统,对我们更好应对城市风险,将会是极大的补充。”周文杰建议。
本报记者 宋宁华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