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南昌路依然充满活力
“赟”旗袍将在百年南昌路上继续“飞奔”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本报记者 姚丽萍
今天,“七一”。
南昌路100弄2号,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南昌路100弄1号,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瑞金·初心会客厅”。弄堂里,硕大芭蕉树,果实累累。
在这里,星火初燃,初心始发。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南昌路名动天下。今年,经历了大上海保卫战,重回百年南昌路,1.6公里长的小马路上,呈现出别样的“海派烟火”。
“观心”定心
“杨柳青,樱花雨,人间三月多缤纷。你大白,我青衣,最解料峭是逆行。”
一位经常行走南昌路的朋友,在朋友圈留下这段话。
一路逆行的,何止大白、小蓝,遍布南昌路的小店,一样经历了各自的逆行。
南昌路49号,有个名字,叫“观心舍”。店主是一位海归,专门从事城市文化传播工作。
过去几个月,左邻右舍,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店面开开关关。观心舍,心慌吗?说一点不慌,那肯定不是真的。可慌张有什么用?何况遇事心慌,那也不是观心舍的风格。
疫情期间不能出门,观心舍团队的线上头脑风暴没停过;做城市文化传播,无论何时都要有拿得出手的作品。
再看观心舍,本身就是一处有趣的老房子。原先,一套大房子住着两户人家,由一道墙隔开;这道墙里,藏着两扇门,一藏就是70年。几年前,观心舍开了,重新装修时打开墙,发现墙里竟还有门!小心打理,门上的五金配件,都还在。店主说,这就是缘分,自己是来照顾老房子的;不只照顾老房子,遇见疫情不但不躺平还逆行,就是修复我们自己的小日子,定定心,终究会有拨云见日的时候。
其实,每一次变故,都会是一次机遇。2020年疫情后,南昌路上开出了一家家咖啡店。今年呢?谁又会激发小马路“新活力”?或者,各色小店百花齐放?
观心舍,就像是南昌路上的民生民情观察员。无论如何,盛夏来了,南昌路100弄的大芭蕉树果实累累,看着就让人心生欢喜,因为那是人们渴望的生机与活力。
旗袍“飞奔”
汉字里,“赟”很特别,智勇双全又富足,够美好。南昌路132号有一家“赟”旗袍店,女店主名叫蔡新海。
1984年,18岁的蔡新海自学成才,拿起剪刀针线,踩踩缝纫机,给自己做了一件旗袍:麻纱面料,便宜;穿上,好看。从此,蔡新海开启了她的旗袍事业。
一开始,4台缝纫机、二三十平方米的小作坊;然后,100台缝纫机、200多平方米的厂房;接着,注册公司,专卖旗袍;后来,旗袍专柜开进浦东八佰伴、南京路新世界、第一百货……百联旗下所有百货商店里,都能看到高端定制“赟”旗袍专柜。此时,距离4台缝纫机起步,不过5年时间。
蔡新海说,回头看看,那速度,就是“飞奔”。
“飞奔”归“飞奔”,一辈子谁没遇见过几道坎?“赟”旗袍也一样,只不过每一次都化险为夷。
2008年,金融危机,消费下滑,大型百货店高端服装零售受冲击。而早在2007年,“赟”旗袍所有专柜已全部撤离商场,资金回笼。
对此,蔡新海说,不是什么先见之明,当时就是想开自己的品牌专卖店。
于是,这样的门店,开在了茂名路旗袍一条街,开了很多年。
2020年,“赟”开进了南昌路。选择南昌路,是因为几年来眼看着一条寂寂无名的老旧小马路日新月异,仔细打听才知道这条小马路不同凡响。
2021年,跟《觉醒年代》一样响亮的,是南昌路。老客户们“打飞的”到南昌路找“赟”旗袍做衣服。有个小姑娘,上中学那年看见橱窗里的“赟”旗袍,去年她要做新娘了,特意找到蔡新海,说等了很多年,旗袍终于能穿上了。
因为这些人、这些事,蔡新海告诉自己,这辈子就做旗袍!
今年,遭遇疫情,生意怎么做?蔡新海说,也没啥大不了,门店关了,就上直播间继续!进入6月,门店生意也在一天天好起来。
如今,开公益服饰课,传授旗袍技能、传播中华民族服饰文化,这件叫“赟”的旗袍,要在百年南昌路上继续“飞奔”……
趣游衡复
南昌路152号,瑞金二路街道人文会客厅,去年5月开张,荟萃人文蕴脉,分享文化精彩。这里,融合文旅咨询服务、社区探寻导览、人文艺术展陈、公益文化沙龙四大功能,为社区居民、楼宇白领和往来游客提供多元化服务。
“会客厅”长啥样?第一眼,够海派!进了门,走20来步,沿楼梯上去就是阁楼。阁楼上有长条矮茶几、沙发,十来个人坐下来喝咖啡、聊天,十分惬意。阁楼下,4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有一个触摸屏,想知道1.6公里“非常小马路”的前世今生,只要手指轻触一下即可知晓。
而要找更有温度的讲解员的话,就找“走读瑞金”志愿者。这是一群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的“素人导览”。其中,70后瑞金社区党员任昊是南昌路克勒咖啡馆的店主,也是南书房国风研习社的合伙人,担任“走读瑞金”趣闻逸事主要策划。
南昌路,地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好比露天博物馆,人文底蕴深厚,红色旧址、名人故居、优秀建筑和特色小店云集。一系列特色主题游览路线独树一帜,跟随“素人导览”开启街区微旅行,别有风味。
“水手”咖啡
或许是小时候听多了郑智化的《水手》,长大后,“水手”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做水手。
人文会客厅向西不远就是思南路,转角有一家咖啡店,自称“水手”的店主兼任咖啡师。店主大名贾新华,从海事大学毕业后,在海上漂了好几年。上岸后做什么?做咖啡;店选在那里?南昌路思南路口。
上岸的水手,成了新锐咖啡店的领跑者。去年,申城咖啡民间排行榜上,这家店排名第一。
一个人,一家店。早上6时开门,每天营业12个小时,来买咖啡要排队,可就是有一大批人愿意等。排行榜评价:杯杯好喝的全能选手,上海也许还能找到,但好喝以外的谦逊、真诚和贴心,不多见。
遭遇疫情,“水手”的咖啡店关了两三个月。房东老太太一家蛮好,老太太的儿子对老母亲说,“第一名”的房客,咱们能遇见,那是缘分;如今“第一名”有了困难,是不是该帮一把呢?老太太思路清爽:房租,说减就减!
6月29日,可以堂食了。“水手”跟往常一样,早上6时开门,然后磨豆、手冲,精工细作12个小时。
想想也是,海上大风大浪见多了,自然波澜不惊。只有一样,“水手”心里明白,在这么好的地方,要拿出配得上的手艺——匠心独运,对一个手艺人来说,也是一种“真理的味道”。
重阳诗会
茂名南路南昌路口的阅读花园十分精致,花园里有一尊泰戈尔半身铜像。这尊诗人铜像有什么来历?
“泰戈尔先生也是南昌路的老朋友了!”瑞金二路街道茂名居民区义工站站长朱福海是土生土长的南昌路居民,对这里的历史典故如数家珍。当年,诗人泰戈尔曾3次到访上海,徐志摩是随行翻译,泰戈尔在徐志摩位于南昌路136弄11号的家中暂住。2010年,恰逢中印建交60周年,印度政府向上海市政府赠送了泰戈尔铜像。从此,铜像就坐落在这里。
去年,南昌路街区改造,阅读花园应运而生,诗人和居民更亲近了。塑像四周原先是半人高的围栏,改造后拆了围栏,整个阅读花园跟人行道在一个水平面上,行人来来往往,看见诗人,停下脚步,合影留念,就像老朋友久别重逢。
花园一角是“图书漂流角”。一排琉璃景墙,中间嵌着几个书龛,就像一个大书架,一本本图书摆放得整整齐齐。是谁捐的书呢?居民、行人,都可以“随手公益”。
“图书漂流角”旁边是朗读亭,造型也很别致,弧形法式铁艺廊架很宽大。等到藤蔓爬满,人坐廊下,绿藤遮阴,甚是清凉。
去年重阳节,小型诗会跟爱诗的居民见面了。疫情过后,今年重阳节,居民诗会自然也少不了。
等待着诗会,大家的心情该如何形容呢?就用泰戈尔的诗句来表达吧:“你微微地笑着,不同我说什么话。而我觉得,为了这个,我已等待得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