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
展览现场
本报讯 (记者 徐翌晟)带着孩子来感受毕加索吧。今天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汶水路210号静安新业坊园区的遇见博物馆·上海静安馆内,因疫情延期两月的《遇见毕加索:天才的激情与永恒》与观众见面,展览丰富的作品形式特别适合亲子艺术教育,毕加索的名言就是“一生都在学习如何像孩子一样作画”。观众只要持72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通过随申码扫码并测温后即可持票入场参观。
本次展览作品由西班牙马拉加市毕加索故居博物馆——毕加索基金会授权展出,通过毕加索出生、成长和长期生活的六个城市,从巴塞罗那初露锋芒的马拉加少年、费南多美院不安分的青春到蒙马特高地漂泊忧郁的生活、艺术漩涡中心的巴黎左岸,再到马杜拉对陶瓷的痴迷、戛纳海边的田园生活,串起了毕加索的成长历程,202件作品中46件陶瓷体现了毕加索对陶瓷雕塑等媒介的结合。
遇见博物馆首席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春辰介绍,毕加索展览在世界上年年都有,各具风貌,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大IP,而这次展览在上海举办,让参观者可以感受毕加索生生不息的生命激情,形象地认知毕加索。近观毕加索的所有作品都能体会到毕加索澎湃的激情、热切的希望和深刻的思想。
毕加索留下不少鸿篇巨制,也留下许多似信手拈来的即兴之作。展览的第一件作品可以追溯到1896年,最后一件作品创作于1969年,也就是他去世前四年的陶罐作品。1947年,66岁的毕加索在法国瓦劳里斯镇的马杜拉工作室开始从事陶瓷行业。他从制作盘子和水罐开始,然后用彩色釉料涂漆,为这些简单的日常用品赋予了新的质感。在陶瓷这个值得征服的新领域,他再次表现出与绘画或蚀刻相同程度的兴趣、大胆、尊重和掌控。
此次授权的一些与展览相关的文创产品颇有看点,有《公牛与斗牛士系列》的手账本,灵活运用艺术作品中的色彩与元素的杯碟套装,小号的毕加索陶罐摆件……让观众在参观之后“把毕加索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