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弄堂里的爱情 书里的四张工资条 风沙漫道 再见汪曾祺 倒啖甘蔗哪头甜?
第14版:夜光杯 2022-07-12

书里的四张工资条

曲玉萍

2012年的一个休息日,一位在食品厂打工的年轻人,走进了一家书店,买了一本马特·盖特雷恩的《与艺术相伴》。这本书不便宜,当时定价88元。

十年后的一天,另一位研究“历史中的器具、技术和生活”的年轻人在二手网站上买到了这本书。翻开时,他在第201页,也就是关于“版画技法”部分,发现了四张随手叠在一起当书签用的工资条。因为感慨与另一位年轻人跨时空的缘分,他把书页和旧工资条拍照发到了网上。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两张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林语堂在《吾国吾民》写道:只有知道一个人如何利用闲暇时光,才会真正了解这个人。只有当人歇下手头不得不干的,开始做他所喜欢做的事时,他的个性才会显露出来。就着照片上有限的信息,我看到了一位平凡却内心丰富的年轻人:他应该在食品厂做现烤工没多久,工龄不长,工资也不过两千;尽管早晚两班倒,却从未旷过工缺过勤,活太忙时还会加加班。好容易休息,他用一个月的加班费,买下这本《与艺术相伴》。

这个无名的年轻人,让我想起我同学的爸爸,他插队到安徽农村,返沪后在制药厂烧锅炉,上有老下有小全家挤在亭子间里。他很节俭,唯一大方的就是买书;逢书展必去,还会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去。

他也让我想起我一朋友的爸爸,是卡车司机,跟油罐、水泥预制件、集装箱等粗笨货物打了一辈子交道,但他喜欢一切纤细、美好的艺术,小提琴、国画、话剧、芭蕾,即使它们从没给他带来任何物质形式的回报。

林语堂说,只有当社会与工作的压力消失,金钱、名誉和野心的刺激离去,精神可以随心所欲游荡时,我们才会看到一个内在的人,看到他真正的自我。

中国有近5000万琴童,据行业报告显示,很多孩子按家长意愿考完证,长大后再也没碰过琴,提到琴甚至有心理创伤。董宇显然不在其中,19岁前他从没摸过琴。技校毕业到琴厂当烤漆工,他才第一次领略了音乐的奇妙。工歇时,别人抽烟打扑克,不识谱不懂乐理的他就独自在琴键上摸索,无论开心不开心,弹一曲心里就平静了。从19岁到42岁,董宇经历了下岗,干过装修,送过快递,开过出租……终于有一天,他重新在一家乐器厂找到工作,又可以弹琴了,“就像久违的老朋友终于见面……再也不想分开了”。某天工歇,工友们边听老董弹琴,边顺手拍了视频发上了网,不为取悦观众只为自娱自乐的琴声瞬间火了。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主张人生要艺术化,有美的修养,才能真正感到幸福。他认为,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也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抛开真善美,只追求财产、虚荣和奢侈的可鄙的空虚生活”。写该书时正值乱世,被质疑脱离劳苦大众关心的生计,朱先生却答:“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艺术到底能给我们什么?《与艺术相伴》中的答案是:整个世界。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