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路1912号干式气柜主体结构全部拆除 浦榕枚 摄
2021年12月10日,大渡河路“煤气包”开拆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本报讯(通讯员 易雯 记者 江跃中)1号气柜仅拆除一周,普陀区大渡河路1912号干式气柜拆除工程再传捷报。近日,2号气柜的最后一块壁板完成拆除,标志着这两座曾被誉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干式气柜,主体结构拆除已全部完成。该干式气柜俗称“大绿罐”,总高106米、直径66米,面积约30万立方米,始建于1990年,1994年竣工。
与大渡河路“煤气包”朝夕相处20多年,看着它们从筹建、投产到拆除,上海燃气市北销售有限公司大渡河路储配站站长陈皓,心情复杂,默默地举起手机,定格这一历史性的画面。“此时此刻,比起不舍,更多的是期待。”陈皓说,大渡河路“煤气包”见证了煤气大发展时代,在上海天然气化以后,还依旧作为备用气源服役了3年多。“煤气包”拆除后,将在原址上建设“西上海体育赛事集聚中心+全民运动健身集聚中心”。
历时7个月,大渡河路“煤气包”拆除工程遭遇了疫情并暂时停摆,恢复施工后又遇上罕见的高温。重重考验之下,承接拆除工程的隧道股份上海能建市北工程公司,克服各种困难,优化切割、吊装作业,加快推进工程进度。在切割钢制壁板时,作业人员要忍受天气和割枪作业时的高温双重炙烤,也容易受伤。企业了解情况后,召开优化工作会,最后决定延长割枪枪管长度。在高温下,气柜钢板温度可达50℃以上,施工方加强了作业人员的现场防护和防暑降温措施,还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变分步作业为交叉作业,为拆除工作提速。
与“煤气包”一墙之隔的绿洲公寓39号楼的居民,也在窗口见证了最后一块壁板的落地。居民花宝金惊喜又惊叹,更期盼这里未来的新面貌。“自6月恢复施工起,就一天一个样,亲眼见证了‘煤气包’‘消失’,真的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