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宋宁华)朱骏是浦东新区花木街道的一名社工,大上海保卫战后,他被调往牡丹三居委担任居民区副书记,挑起了居民区工作的“大梁”。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阶段,如何总结防疫抗疫经验,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今天,记者从浦东新区获悉,区里正在通过双管齐下的“加减法”,为基层治理赋能、减负、增能,让能干善干的基层干部更有为有位。
减法 大城区小网格
在本轮疫情防控中,面对千家万户的保供、保医、保障需求,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挑起千钧重担,顶住空前压力,经受极限挑战,破解了无数难题,付出了巨大艰辛。但这场“战疫”也暴露出一些区域基层力量不足、服务半径过大等问题。为此,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后,浦东新区马上着手优化居委会结构,划小基层管理和服务单元,首批拆分调整后,将新增居委近90个。
“这次拆分,对现有管辖规模超过2000户的非独立小区居委会,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适时拆分;对管辖规模超过3000户的非独立小区的居委会,具备条件的原则上可以拆分。”新区民政局基政处处长王艳告诉记者。
据了解,这次拆分涉及居委数量最多的是三林镇。听说要拆分居委,有居民当场落下泪来,表示拆分可以,但不能把现在的居民区书记“分”出去。在杨南二居委,记者见到了让居民落泪挽留的居民区书记黄周艳,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小黄书记”。杨南二居共有5个小区2800多户7200多人,居委干部只有6人。几个月前,瘦弱的小黄书记抛下即将中考的儿子,还“搭”上了在保安学校当老师的丈夫“叶老师”,以及自家的面包车。夫妻俩,一个住居委会,一个住活动室,开启了近3个月的抗疫时光。至今在居委办公室里,还可以看到行军床等“战时”装备。
“光靠居委几个人应对保供、看病等各种居民需求,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居民区党总支下面有6个党支部、近300名在册党员,成了我们抗疫的坚实后盾。”黄周艳有3个手机、上百个微信群。她说,不管多晚,每次接下任务发到群里,志愿者马上“秒杀”接龙报名。“打仗就要排兵布阵,一场战疫下来,我们已经训练有素,每次任务之前都有预案A、B、C,随时转换,大家胸有成竹、配合默契。”
但杨南二居委居民太多,这次也被列入拆分范围。听意见时,有居民代表一听就落泪了,患难之交的情谊让他们不愿分开,尤其是小黄书记话不多但对居民有求必应,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拆分’并不是‘分家’,好比一个大家庭分了几本户口簿。居委划小是希望能更精细化地管理社区。”小黄书记给居民做起了思想工作。她诉记者,这并不只是安慰的话。事实上,居委虽然拆小了,原来几个小区依然可以通过党建联建的方式资源共享,团结周边的社区单位和志愿者,关爱社区孤老等弱势群体,服务半径减小了,管理效能增加了,“这些都是疫情后的‘宝藏’资源。”
据悉,首批拆分居委流程完成后,新区民政局将调整核拨相应社工额度,各街镇则将开展原居委会缺额成员补选和新设居委会初次选举工作。
加法 带头人有奔头
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富有战斗力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近日召开的上海市深化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会议上也指出,要把加强队伍建设与做好群众工作结合起来,让基层力量有加强、结构有优化、能力有提升、发展有空间、奉献有关爱,切实提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如何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干劲活力?近日,《浦东新区关于深入实施“班长工程”进一步加强居村党组织带头人激励关怀的若干举措》(简称“激励关怀15条”)出台,着力强化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选人用人导向,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浓厚氛围。
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徐可畏介绍,“激励关怀15条”通过岗位等级晋升、择优选拔等方式做实“上升”空间。比如,对已经进编、核定为七级管理岗位的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可按照市、区相关政策规定,择优晋升为事业单位五级、六级职员。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在疫情防控、基层治理等重大任务、重大工作中表现特别突出的,岗位等级晋升时年限可破格,破格年限一般不超过一年,目前已破格14人。实行择优选拔,表现特别优秀的居村党组织书记,可参照街镇换届调整做法,选拔进入街镇领导班子。
得知“激励关怀15条”,花木街道牡丹三居委居民区副书记朱骏表示很“提气”。他原本是梧桐居委的社工,这次“战疫”结束后,被派到牡丹三居委“独当一面”。今年36岁的他已当了13年社工。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他从“码农”转行当社工,“一开始只是觉得当社工离家近、工作稳定,但越干职业认同感越高”。
在这次疫情中,他所在的梧桐居委有5000多名居民,依靠“1(居民区书记)+8(‘区长’)+52(楼长)”,8名社区干部和志愿者一起战斗,熬过了各种艰难困苦。虽是七尺男儿,但听说老父亲“阳了”,他还是因自己无法照料而忍不住哽咽。“父亲出方舱的那天,我没法接他回家,只能到源深体育馆,远远地隔着围墙看他一个人孤单地上车去隔离酒店,心里很内疚。”经历过最难的时光,这段“战疫”经验让他的基层管理水平得到淬炼,“现在碰到大仗心不慌了,和居民的感情更融洽了”。
他表示,“我周围年轻社工很多,浦东新区、花木街道对社工的培养机制和激励政策让大家觉得有奔头,愿意长期扎根基层,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荣誉感和获得感。”
据了解,这次浦东出台“激励关怀15条”中,通过一系列制度突破完善,给基层干部“压担子”的同时也充分“给位子”。比如,有重点、有针对性加大对居民区党组织书记使用事业编制的保障力度。目前已使用专项事业编制155个,其中结合今年抗疫中居民区党组织书记的表现,一次性操作进编41名,让大家感到“眼前一亮”,精神也“为之一振”。
记者手记
“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上海如何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这事关每一个上海市民的当下和未来。早在2014年,上海市委就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列为当年“一号课题”,之后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和6个配套文件。
这场大上海保卫战是一场苦仗也是一场硬仗。上海人民众志成城、党员先锋作用充分彰显,邻里关系空前密切,连接他们的关键一环是“神经末梢”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
风雨过后,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形成为基层赋权、减负、增能的强大合力,才能不断提升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让上海成为人们心之所向的美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