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车间主任杨戌雷 记者 陈梦泽 摄
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承担着上海约1/3的污水处理量,污水日处理规模280万吨,污泥日处理规模486吨干基。这里有一位80后“污泥处理大师”——上海城投污水处理公司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车间主任杨戌雷,他和他的团队用精湛的技术和前瞻的工艺,不断改善着上海的生态环境。
作为一名扎根一线的产业工人,得知自己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杨戌雷内心激动不已,同时深感责任重大。他表示,近距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他会认真听讲,原原本本记录好,向工人进行传达。自己也一定会认真履职,传达基层一线的声音和建议。
拼命摸索 勇做先行者
当年,杨戌雷会选择去念上海市排水技校,源于儿时的一段小插曲。“我的外婆家在苏州河边上,恰巧附近有一个泵站。小时候,一个泵站师傅告诉我,泵站的作用就是把污水收集好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去处理。然而,由于截污纳管在当时还不普及,所以很多脏东西没能收集好。”这便是杨戌雷对泵站和污水处理最初的印象。
2002年从学校毕业后,杨戌雷进入排水泵站做学徒工,默默跟着师傅转现场、学技术,无论大事小事、轻活重活都抢着干。很快,他便能独立完成检修任务,同时他还利用空余时间学习维修电工和钳工的相关技术。
因为出色的工作表现,2011年杨戌雷被委以一项史无前例的重任。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完成升级改扩建工程,他调任污泥处理车间主任,担负起整个污泥处理系统的调试和接管工作。当时整个团队包括他在内的100多人,完全是零基础。既无专业背景,也无工作经验,只能硬着头皮向外籍调试方请教。有次,老外被问烦了,就说了一句“Yang is a boy”。“这句话意思就是你们什么都不懂,还太嫩了。”杨戌雷说,这句话深深刺痛了他,并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争气。
“没有经验,就要拼命摸索,摸着石头总能过河。”那两年里,杨戌雷几乎一大半的时间都住在单位。他白天爬上爬下、钻进钻出,摸管道、研究设备;晚上挑灯夜战,翻图纸、学习原理,与团队小伙伴们一起吃盒饭、打地铺。就是这样一支“土八路”,在杨戌雷的带领下,一年时间里全面接管了当时国内处理规模最大、工艺最复杂、技术最先进的污泥消化、干化、深度脱水三大系统,同时也达到了稳定运行的要求。
创新技改 解疑难杂症
白龙港污水处理厂边建设边运行是常态,杨戌雷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带领团队针对国外设备设计上的缺陷、运行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等问题进行技改,攻克技术难关。例如,污泥飞灰仓存在卸料不畅的问题,卸灰时不是漫天飞灰就是水漫金山。对此,外国专家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在仓体加装电加热系统。而这套解决方案,对方报价竟高达40万欧元。杨戌雷通过仔细研究,决定在阀门位置加装几根压缩空气管道。最终,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而这次“手术”总花费不到人民币3000元,以至于外国工程师在回访时也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
杨戌雷一系列的技改措施已形成了30余项创新成果,更直接或间接为企业累计产生4200多万元经济效益。
作为党小组组长,杨戌雷说在前面,也干在前面。他的徒弟李星罡,从师傅身上看到了共产党员埋头苦干的作风,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只要杨戌雷加班加点,李星罡总是跟着他当助手,赶都赶不走……
随着生活污水污泥处理量不断增加,掌握相关技术和知识的职工却青黄不接。为此,杨戌雷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阵地,为工人倾囊相授理论知识和技术,而且只要发现一个好苗子,就为其提供成长进步的平台。多年来,他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培养出13名技师、36名高级工等行业紧缺技术骨干。“传承技术才能真正造福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杨戌雷说。
本报记者 裘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