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吴少华
今年,中共二大会址成为人们瞻仰的热点。不知你有没有发觉,二大与一大会址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例如都是石库门,都在租界,都有一个女校,一大是博文女校,二大是平民女校。
博文女校,是当年“一大”代表下榻之处,该校创办于1917年,校长黄绍兰(又名黄朴君),她也是著名国学大师黄侃的夫人。“一大”召开时,上海发起组就委托王会悟向黄绍兰商量借宿。1921年7月22日,代表们在博文女校的楼上开过一次预备会。由此可见,在召开“一大”会议时,博文女校曾起过重要作用,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的临时宿舍,也是各地代表到沪后聚会和活动的重要场所。与博文女校不同的是,平民女校是我们党创建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后,就开始进行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和尝试。1922年2月,居住在辅德里625号的李达用50元稿费,租下了辅德里632号A(今老成都北路7弄42—44号),正式创办了平民女校,楼上为学生宿舍,楼下作上课教室。当时,平民女校一共有30多个学生,年龄大的有30多岁,年龄最小的才12岁。正因为平民女校的实践,在1922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上,通过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妇女运动提出要求。
女校,成为了上海滩的荣耀。回顾历史,女子学校的出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象征,更是妇女权益地位提高的体现。上海作为一个开风气之先的大码头,据史料显示,第一所女子学校出现于1850年,也就是清道光三十年。它由美国基督教传教士裨治文和夫人创办于西门外肇嘉浜畔,初名叫“裨文女塾”,后改名“裨文女中”。这是上海第一所女子学校,也是中国出现的第二所女子学校。从此,揭开了上海滩创办女校的序幕。1881年裨文女中的部分师生与虹口文纪女校合并,改称“圣玛丽亚女中”。1892年,又一座著名女子学校创办了,这就是中西女子学校,简称“中西女中”。1953年,圣玛丽亚女中与中西女中合并为上海市第三女中,裨文女中改名为市九女中。
除了教会女子学校外,国人也创办了很多女子学校,例如创办于1898年的“经正女学”,创办于1901年的“爱国女学”,1902年的“务本女子中学”,解放后改名上海市第二女子中学。1906年“上海民力女子中学堂”,由著名教育家苏本炎协助胞妹苏本喦创办于西门外方斜路。另外还有培明女子中学、南洋女子中学等都很出名。甚至还有女子体育专科学校,1908年,王季鲁创办了“中国女子体操学校”,地址在老城厢西门外。1922年,从中国女子体操学校毕业的陆礼华又在虹口丹徒路创办了“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
女校,给上海滩带来荣耀,更多的是这些雨后春笋般的女校,为上海为中国培养了时代新女性,甚至名垂史册的伟大女性。上述提到的平民女校就有丁玲、钱希钧、王剑虹等。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女子体操学校的全体学生参加学生革命军,成为中国第一批女学生革命军,因学生中很多是小脚,故被人称为“小脚娘子军”。
清光绪年间,有位上海女子成为了裨文女中的毕业生,并在这里结识相携终生的伴侣。后来,她将自己的三个女儿送到了中西女子学校,接受了启蒙教育,三个女儿后来都展翅高飞。
这位女子名叫倪桂珍,她的三个女儿就是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