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在历史的星空中探究“何谓海派” 来上博看欧洲巨匠
第13版:文体新闻 2022-11-08

在历史的星空中探究“何谓海派”

上海美术馆开启绘画研究展

高奇峰《松月夜鹰图》

徐悲鸿《白马西风图》

海派名家程十发先生说过“海派无派”,言犹在耳,那“海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派”?中国近代绘画史上影响巨大的海派又是怎么形成的?答案或许可以从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全新策划推出的“何谓海派”艺术系列大展中寻觅一番。今天系列展的首项展览“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正式开幕。

豪华阵容 星光熠熠

“历史的星空”中100余件展品云集了上海博物馆、上海中国画院、朵云轩等地的珍贵馆藏,一次集齐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海派四杰”——虚谷、任伯年、吴昌硕、蒲华、“四任”、“沪上三熊”等名家名作,堪称近现代海派美术史的“豪华首发阵容”,部分作品为首次公开亮相。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吴湖帆、林风眠等名字星光熠熠。

从虚谷的作品《白猫》中,可以看到画家惯用的通过提按、顿挫、行止、徐疾等动作来加强线条的力量感与审美内涵,这种用笔对于后世花鸟画技法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海上画派”代表人物之一任熏,与兄任熊、侄任预、族侄任颐被后人合称“海上四任”。他的人物画学习陈洪绶及任熊,神态肃穆,面部夸张,须髯细密,衣纹飘逸。《江湖流民图册》是任熏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当时清末社会流民的生活状态,一幅画表现一个人物,看似简单的线条,却把人物的形态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整幅画面配上上方的题跋,同时反映民生,从画家的笔中即见到了对现实生活的观照。

徐悲鸿的《白马西风图》用沉着深厚的笔法勾勒出一匹伫立西风中的白马,画面中充斥着“苍茫天地”之感。题识“芳草得来且自饱,更须何计慰平生”的诗句,更把这种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此时的中国,整个民族身处危难之际,一匹茕茕独立的白马,即象征了徐悲鸿忧国忧民的心境。

海派之问 追根溯源

这个系列展是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馆长陈翔去年起就在酝酿的研究展。展览通过六大板块和作品与文献资料双线交织的展陈形式,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历史画卷和绵延不绝的城市文脉。第一板块“错综杂糅的海派源流”,揭示了“海派”与上海这座城市,与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的关系,彰显“海派”文化的精神谱系。第二板块“海纳百川的画家队伍”,对“海派”画家队伍清晰画像。“经考证,海派画家人数达到1400余位,做进一步分析之后会发现‘海纳百川’此言不虚,1400余人中,本地画家占比只有10%,其余90%来自外地。”陈翔透露。第三板块“多维探索的艺术实践”则揭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对于海派审美标准的深刻影响,展现海派画家对于传统绘画的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彰显其历史价值。第四板块“和而不同的社团组织”和第五板块“繁盛多元的艺术市场”,描绘了海派绘画的艺术生态系统。第六板块“历久不衰的后续影响”则呈现海派绘画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

“海派何以为海派”之问,其实也正是“上海何以为上海”之问。“海派的意义就是从观念到形态开启了中国美术史的现代化进程,也是现代都市文明的构建者。海派所处的地位,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点。”陈翔说,“当下,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关系,希望借助‘何谓海派’系列艺术大展的开启,我们能够实现上海美术馆‘城-人-知-美’的理想。把代表上海美术的‘海派’研究透。”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