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波
如果我说“鱼塘”是奉贤的一个地名,读者一定不认可,但至少一百年前,它确实就是。
读奉贤南桥的乡贤、辰州知府陈廷庆(号古华)的文集时,我读到了南面的柘林古城正西有个地名叫“鱼塘”。嘉庆某年的寒食节,古华先生在杭州,无法回去祭祖,便作了五律《寒食吟》诗,怀念去世的父亲。其中前四句写道:“客里逢寒食,鱼塘忆墓田。望云犹日日,禁火自年年。”“鱼塘”二字下面自注:“柘林城西地名,先君(父亲陈遇清)茔地所在”,认为“鱼塘”是地名的观点很坚定。
我曾长期在柘林地区工作,也拜读过《柘林志》,自认为是“柘林通”,但从不知有这个旧地名。况且凭经验,“鱼塘”岂能成地名?我询问过区里的文史专家、老柘林人等,都说没这个地名。查阅光绪《重修奉贤县志》,陈遇清墓在“(云间乡)十二保二十一图光字圩”,但具体位置在今哪里,已无人知晓。
一次骑车去邬桥某村,我沿漂亮的“东方美谷大道”西行,见竹港大桥与沙港大桥间,另有一座吴塘港桥,便在桥上观看吴塘港,比竹港、沙港略窄,同样波光粼粼地向南伸向远方。我忽然灵机一动,“鱼塘”会不会是“吴塘”的乡语谐音?查看相关地图,我发现吴塘港果真一直向南,汇入柘林的市河下横泾。也就是说,陈父墓地,在下横泾与吴塘港的交汇处。这个答案是否正确,再请教文史专家,他们认为我的考证过程科学合理。难道古华先生真以土语谐音将“吴塘”记录成了“鱼塘”?
我决定实地去看看。前不久的一天,我利用午休前往老柘林。沿着新修的“江海南路”一路骑行,秋高气爽的蓝天白云、树绿花红的宽阔大道让我心情好极了。很快,我来到了下横泾北岸,往西骑到了老镇所在的柘林村,沿柘胡公路至“郊南组”三零二户止,发现吴塘港已变成一条不起眼的小河浜。奇怪的是,它不是直接汇入下横泾的,而是往东百米后,又往南五十米,形成两个直角后,才汇入碧波荡漾的下横泾。为了求证这条小河就是吴塘港,我请教已经八十一岁高龄的夏老伯。夏老伯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他证明这条小河就是吴塘,又说河道往北就宽了。
我问,这个地方最早的地名叫什么?夏老伯说,鱼塘。又说:鱼幸(土语:鱼多),才叫鱼塘,来捉鱼的人很多。我大为惊讶,忙问,为什么这里鱼特别多?老人说,这里河流拐了个大弯。我也爱好钓鱼,好像听说过,河流大弯处,鱼儿一定多的道理。也听说过,河道忽然变窄,鱼也多。这里两个条件都满足,所以鱼会特别多。于是又追问,这儿以前是不是有墓地?
夏老伯看了看我问,你怎么知道的?这里原来确实有陈家的一个墓地,他又问我是从哪儿来,是不是姓陈?我向老人介绍了自己。没想到此行竟有这样的收获。看来古华先生当年坚定地肯定“鱼塘”是地名是事出有因的,是当地人坚定地认为这儿鱼特别多才叫“鱼塘”。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了乡贤们的智商,都不要轻薄古人。
回去的路上因默默地思考“吴”“鱼”不分究竟是官误还是民误,我无意中沿着一条有近百年历史的老沪杭公路骑行。看着沿途都是粗壮无比的老树,比起崭新漂亮的新公路来,我还是更喜欢有风韵的“百年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