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俯瞰苏州河两岸风光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苏州河北岸虹口区段沿河的露天咖啡吧不仅给市民提供了休闲聊天的地方,也成为不少市民拍照的最佳打卡点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最近,在苏州河南岸的江宁路桥段,一级防汛墙和二级防汛墙分隔开的临时封堵墙被打通。同时,江宁路桥的桥下空间也被利用起来,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滨水空间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2022年9月底,长寿路桥东面桥下60米空间实现打通和景观提升,步道两侧利用双层玻璃结合灯光打造出一个幻彩长廊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2022年12月初,上海首个全民征集设计方案的“趣桥”工程——安远路跨苏州河桥新建工程实现全线通行。“趣桥”不但满足市民通行及非机动车推行过河的需求,还能为游人提供休憩场所,更是苏州河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河南路桥一侧的上海总商会段,新年布景与原有的景观设计相得益彰,凸显出浓浓的海派年味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苏州河恒丰路桥畔的周边环境焕然一新,变身石库门主题的“口袋公园”,集文化景观、绿色生态、休闲小憩于一体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安远路苏州河南岸,五彩变幻的灯光效果结合小景布置,在夜色中营造一派如梦如幻的景象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行人漫步在长寿路桥北侧的苏河光音栈桥上,边享受河风轻拂的惬意,边欣赏沿岸的美景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本报记者 肖茜颖
苏州河42公里岸线贯通又添好消息,沿线最大滨水空间半马苏河公园近日迎客,周边的又一个“断点”消失。2020年底至今两年间,苏州河畔一个个“断点”被打通,沿线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也不断优化以提升品质。人们得以走近苏州河,亲近苏州河,得以沿着长长的岸线,去感受苏州河的脉动。
这里有一份独有的宁静、放松与自然,是一个可以让时间慢下来的空间。从“黑脏臭”蝶变为市民最爱的“会客厅”,水清岸绿的苏州河滨水空间为申城增添灵动与雅致。连结着水与城,母亲河重焕青春。
“断点”不断被打通
兔年首个工作日,苏州河沿线最大滨水空间——半马苏河公园揭幕。自此,市民又多了一个一路奔跑、一路好风景的“绿色氧吧”。新迎客的公园,东至大渡河路光复西路,西至真北路,融合工业文明、游船码头、运动健身、儿童游乐、自然生态等多种元素,集漫步、跑步、骑行等复合功能于一体。为了呼应周边工业文明元素,公园还结合保留的62米高试剂厂烟囱打造苏州河音乐广场。
好事成双,另一个“断点”也于近日打通。江宁路桥段的一级防汛墙和二级防汛墙分隔开的临时封堵墙打通后,赏河岸风景的市民不再需要绕道。人们还可以从宜昌路消防站步行至苏州河畔。此外,江宁路桥的桥下空间也成为周边居民最便捷的休闲娱乐空间。好消息的背后是来之不易:苏州河42公里岸线有60多处“断点”,而每一处“疏通”都面临着棘手的难题和多方协商。但随着一个个“断点”的消失,沿岸景观的不断优化,也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近苏州河,改变了对苏州河又黑又臭的印象。
河畔会客厅出圈
河滨的贯通,造就了新的城市空间,沿河生长起了丰富的市井生态和自然生态,人与自然在这里慢慢融合。不论是桥洞下的乐器爱好者、傍晚沿河成群的散步居民、静静坐着的一对对情侣、玩耍的大人孩子、放风筝的大叔,还是草丛中出没的小动物、河面上下翩飞的鹭鸟,都是苏州河一个个鲜活的元素。
沿着苏州河静安段自东向西漫步,可以看到修缮后的上海总商会、天后宫、慎余里、新泰仓库、四行仓库……位于苏州河下游的北苏州路虹口段,则云集了礼查饭店、上海大厦、外白渡桥、上海邮政总局大楼、河滨公寓等知名建筑。这里是新晋网红摄影地、下午茶打卡点,更是守护城市记忆的露天博物馆。
百年风华今更胜,新与旧又在当下擦出火花。近两年,在苏州河上举办的上海赛艇公开赛则引爆了这座城的速度与激情。愈来愈清的苏州河正绵延出庞大的“朋友圈”,不少世界顶级选手也开始对这条“九曲十八弯”赛道跃跃欲试。看来,母亲河不仅在为本地赛艇运动的普及和发展推波助澜,也将更踏前一步拥抱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