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育贤瓷雕作品《济公游》
◆蔡一宁
如今的景德镇,瓷艺名家如云,大师层出不穷,张育贤就是其中之一。
1959年大学毕业后第三年,他加盟轻工部陶瓷研究所,跟随瓷雕巨匠、一代宗师曾龙升学习传统人物雕塑创作。在曾先生的耳提面命下,他的创作理念和制作技艺有了质的飞跃。数十年间,他相继设计创作了众多的人物雕塑作品,有高僧“鉴真”的矢志不渝,有诗仙“李白”的洒脱不羁,有磨刀试锋“女青年”的专注执着,有镇妖“钟馗”的刚正不阿,有红军“通讯兵”的奋勇飞驰,有农学名家“贾思勰”的凝神静思,有“贵妃”的丰神妩媚,有卫生“宣传员”的稚嫩可爱……这些融学院派写实风格与传统技法于一体的作品传情达意,形神兼备,极具魅力,在艺术市场上深得收藏者的追捧。
自从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济公》在电视上播出后,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济公就成为雕塑家们所热衷表现的题材之一。据悉,张育贤先后创作了15个济公形象,形成了一个系列,如《济公游》《济公思酒》《济公斗蟋蟀》等。他认为,济公和尚混迹市井,诈痴佯呆,吃荤纵酒,放浪形骸,实际上却是一位学问渊博、乐善好施的得道高僧,其心地善良、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扶危济困、嘲弄权贵、惩恶扬善,且诙谐幽默,是一位大智若愚的“活佛”。因此,他在塑造济公形象时格外用心,把自己对真、善、美的人生思考融入到了作品之中。
我近日收藏了一件张育贤的瓷雕作品《济公游》,用张育贤先生之女张吟玲的话来说“这是济公系列最早最出彩的一件”。整件作品高约32厘米,长约12厘米,宽约7厘米,人物意态天成,妙趣神赋,是一件难得的精品力作。在制作工艺方面,该作品采用了高温颜色釉加彩工艺,破帽破鞋破袈裟用了乌金釉,出窑后又发生了若干窑变效果,使得袈裟更显得斑驳褴褛,使济公玩世不恭、外俗内仁的形象特点得到强化。此外,人物的脸部、胸部和手脚等部位采用了未施釉的涩胎原色,真实还原济公瘦骨嶙峋、不修边幅、醉眼迷离、离经叛道的形态,令人物形象更加惟妙惟肖,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有趣的是,张育贤塑造的济公形象与电视荧屏上游本昌饰演的济公神貌酷似。可见,济公的人设在艺术大家的心里是所见略同的。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艺术对于历史的功用是使它接近一个时代的灵魂,从而使它触及感情的源泉”。瓷雕艺术是技艺与审美的统一,一件优秀的作品不仅要在瓷土配方、塑造、雕琢等工艺技法上做到极致,更要在神韵和精神情感方面达到一定境界,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从而使作品散发出迷人的艺术光华。“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件《济公游》呈现了张育贤大师的精湛艺术功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