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春
来到戴窑古镇,你会发现,有一道菜,几乎家家户户的主妇都会做。饭店有叫头道鲜的,有叫杂烩的,老百姓称呼起来则干净利落,只有脆生生的一个字:票!也许是一种暗示,理解了“票”,就获得了一张探寻窑上滋味奥秘的门票。
票,主料是肉皮,经过油炸,色呈金黄,布满气孔。经温水浸泡,切成麻将大小的菱形块。票的配料,有荤素两种,荤配料主要有鸡丝、开洋、鹌鹑蛋,没有鸡丝也可以用咸肉,煮熟后手撕成一寸长的丝,开洋也可以用河虾替换。素配料主要是菜头,取经过霜打的青菜,摘去绿叶,仅留菜梗。再加上春笋、黑木耳等。
烹饪最好在土灶上的大铁锅里进行,挖一大块荤油,熬到快冒烟的时候,所有料一起下锅爆炒。此刻需要猛火,灶膛里也有讲究,燃料要从稻草迅速切换为黄豆秸秆,火苗便呼呼地蹿,发出噼里啪啦的爆燃声。灶上锅铲相碰,食材交融,灶下炉火熊熊,人脸红彤彤。
这道菜,在戴窑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待客时必须出场,而且要么轻易不做,要做量都会做足,需拿家里最大的汤碗来盛。那鲜香,不是慢悠悠散发的,是带着一种速度感和穿透感袭击你的味蕾的,再淡定的食客此刻也已沦陷。热气升腾漫卷,好似云蒸霞蔚,汤汤水水的满溢感,诠释着一种惬意和满足,恰好烘托了一家老小欢聚一堂的氛围。
汤汤水水,表面上看没什么,其实,骨子里相当“凡尔赛”呢!同样一份菜,如果汤少,放盐少许,即可达到需要的咸度,汤多了,就必须加大放盐量,所以,票,不是一道菜,而是一份宣言书,意思是:我们祖上就曾富庶繁华过,我们不差盐!
食盐,今天很普通,古代却特别金贵。戴窑镇位于江苏兴化东部地区,古代叫灶头。灶,这里不是指家里烧饭烧菜的灶,在古老的产盐区,灶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是一种盐业生产单位。明代万历年之前,食盐专产专卖,盐民被组织起来,20户人家组成一灶,10灶组成一团,数个“团”就组成一个盐场。今天戴窑周边,地名带有“团”“灶”的地方还有不少。
随着海岸线东移,戴窑没了卤水,就不适宜制盐了。幸好,人们发现这里土质细腻,黏性强,特别适宜烧制砖瓦,就建起了砖窑。特别在宋朝,范仲淹在镇东边修筑捍海大堤,需要大量的砖头,戴窑镇砖窑就像雨后春笋一个个冒了出来,明朝最多时达120多座。
一条东西向的车路河穿镇而过,西通兴化县城,东与串场河十字相交。戴窑镇也渐渐成为盐、砖瓦、粮食和各种生产生活物资的集散地。水中木船首尾衔接,两岸店铺挨挨挤挤,街上行人摩肩接踵,戴窑成了十里八乡的繁华大镇。
戴窑的美食,是最接地气的,食材易得,新鲜、家常是精髓。票是这样,鱼汤面、芋头羹、龙虎斗烧饼、虾糠馄饨、萝卜丝烧淡菜等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