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1日 星期三
勇立千亿元级机器人产业潮头 小巨人客流眼 看见“活力上海”
第3版:要闻 2023-04-05
进化的是眼力,不变的是初心!上海新联纬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在创新路上奔跑——

小巨人客流眼 看见“活力上海”

负责外滩“客流眼”的工程师在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林卫慈 本版摄影 杨建正

上周五,外滩观景平台上,“90后”工程师杨鹤站在梯子上维护保养客流眼。

双休日,办公室里,“60后”新联纬讯科技掌门人林卫慈站在大屏幕前,跟同事预判客流眼未来发展趋势。

客流眼,是谁?一种人工智能。2010年为世博会大客流安保,客流眼应运而生。如今,第六代客流眼遍布外滩、新天地、豫园、田子坊、上海中心等申城地标。

客流眼,发明者是谁?“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上海新联纬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12年间,客流眼进化的是眼力,不变的是初心——投身科技进步,守护城市安全,更要在城市治理的精细化进程中看见“活力上海”。

世博后路越走越宽

2010年,盛大的世博会近悦远来。当大客流源源不断进入园区,安全保障尤为重要。

雨天或者烈日下,游客们都撑着伞,世博园区内某片特定区域,伞下,究竟有少人呢?当时,这个问题让一家德国科技企业一筹莫展。

客流眼,有办法。首先,特定区域满负荷人数,都是一定的,确区这个区域的空白面积,就可以倒推即时客流;其次,伞下人数通常是一人或两人,也都是有概率的;然后,基于以上数据,客流眼就可以推算出园区内即时客流情况。

这样的巧思,并非妙手偶得,而是大量实验的结果。研发第一代客流眼,耗时两年,识别精度达到90%以上,各项指标均超过国外同类产品。世博会前夕,客流眼项目团队在2天时间里日夜奋战,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现特定区域客流眼全覆盖。

“客流眼进入世博园后,我们的工程师日夜驻守,一次次数据验证,结果只有一个——即便雨伞,也挡不住客流眼。”林卫慈说,经历了世博会考验的客流眼,从此开启了守护城市安全之路。

这条路,是拼出来闯出来的,越走越宽广。12年来,上海的城市地标日新月异。客流眼从世博出发,一路覆盖外滩、新天地、豫园、田子坊、上海新客站、上海中心等,睁大眼睛,守护上海的十二时辰。

眼力更强成本更低

2015年起,杨鹤就负责外滩客流眼维护。月检、季检,都是常规动作。上周五,是雨天后临时巡检。大风、雨水天气后,客流眼的镜头,会被风沙、水渍污染,客流眼要眼明心亮,工程师就要随时待命。

如今,客流眼已从第一代进化到第六代,精度从90%提升至95%,更高精度仍在研发中。12年来,新联纬讯与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高校坚持“产学研”结合,因为,一个“小巨人”只有借助更聪明大脑,才能拼出更强眼力。

客流眼,设计不断优化,成本却更低。当年世博园里,每处客流眼造价2万—3万元,体积笨重;如今,客流眼衍生出各种形态,最小的只有成人手掌大小,价格只有几百元。今年,即将再升级的客流眼,眼力更强大。比如,滨水观景平台上,某人在徘徊,过去,客流眼只能确认这是“一个人”,升级后,就能判定这是“异常行为”,对后台发出预警。

城市治理更精细化

科技进步,不停奔跑,终极价值是什么?“小巨人”如何担负更多社会责任?客流眼,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中午时分,新天地,人流如织。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南里、北里,最近业态做了不少调整。外摆位,也有不少讲究。究竟如何排放,才能让人舒舒服服坐下来?经营决策,要有依据。其中一项,就来自客流眼。

“客流眼,是安全卫士,也要做经济经营小助手。”林卫慈说,这不仅仅是“新天地现象”,今后在更多街区,客流眼的数据支撑会让精细化治理事半功倍。

近几年,客流眼已将目光投向社区治理。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别名“智慧啄木鸟”的客流眼进入社区垃圾分类管理。一些老旧小区,改造垃圾厢房并安装客流眼,不必志愿者在现场,社工手机上就能看到各处分类情况,加速垃圾分类新时尚。

其实,客流眼只是新联纬讯科技创新的代表作之一。

1992年,毕业于上海交大自动控制专业的林卫慈参与创办上海新联纬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30年间,新联纬讯专注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与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的开发应用,荣誉等身。单单客流眼,就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智造”称号,以及第二届、第四届上海市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创新奖。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林卫慈获评上海市优秀党务工作者。2022年,新联纬讯获评全国最具创新力中小企业。

“科技进步,倒逼科创企业永远奔跑在路上。”林卫慈说,在上海,如此奔跑的意义就在于——服务于城市和市民,让生活更美好,让世界在此看见无限生机与活力!本报记者 姚丽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