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龙脊梯田美如画 “不取不放” 从小带你看世界 麻酱面 琵琶心语 学历倒挂的老师
第8版:夜光杯 2023-05-03

琵琶心语

黎延平

小时候住在外婆家,外婆是苏州人,每天吃了晚饭,打开收音机听一档评弹是她的日常。我舅舅也喜欢评弹,他和邻家男青年两人干脆拼起了弹词双档,我舅舅弹琵琶,那青年弹三弦,还请了个评弹女艺人教他们唱蒋月泉的开篇《杜十娘》。我也跑去凑热闹。女艺人先唱一句,然后让我们跟着唱:“窈窕风流杜十娘,自怜身落在平康”。刚唱了前半句,只听见那女艺人说:“小妹妹,倷格杜十娘格杜字,唱格辰光嘴巴要包起来。”其实这是评弹艺人对运腔和吐词的要求,但对年少的我来说是有难度的,我觉得还是弹琵琶好玩,可以自由自在。从此,我与琵琶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0年,我赴江西插队,怕我寂寞,舅舅把他的琵琶送给了我。在农村干了8个月农活,突然接到公社通知,让我参加公社的文艺宣传队。在那里,我碰到了另一位弹琵琶的女生,姚柔芝。小姚说话软软的,走路慢慢的。她会弹许多琵琶独奏曲,如《彝族舞曲》《天山之春》《狼牙山五壮士》等等,这些都是我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小姚的那把琵琶更是让我羡慕:红木的底盘,光滑锃亮的面板,白色的相是用象牙制成的;弹出来的音色,高音处清脆明亮,低音处浑厚柔顺,我的那把琵琶与之相比真是相形见绌啊!小姚善良大气,她把自己的乐谱毫无保留地借给我抄。白天劳动,晚上就在微弱的煤油灯下静心地练。

江西的气候比较潮湿,我的琵琶头与身体脱胶了,用黄鱼胶胶、用绳子绑都不行。我祖父前几年从长春电影制片厂翻译岗位退休回到上海,知道我的情况后,从退休金积蓄中拿出一笔钱,给我买了一把实木琵琶,并对我说,你现在好好学琵琶,以后要学会作曲。

没过多久,小姚就被当地的剧团招走了。又过了将近一年,我也被当地另一家剧团录用。那是一个演赣南采茶戏的戏曲团体,伴奏却是一支中西结合的混合乐队。乐队指挥是原江西省广播艺术团团长王宝全,他是下放到采茶剧团的。王老师会拉小提琴,还擅长配器,他训练了一支管弦乐队,弦乐、木管、铜管一应俱全。一部大戏推出,王老师亲自给各声部配器,然后给我们排练。在那里,我了解了什么是和声,什么是织体。我又经人介绍,认识了琵琶前辈庄永平,并拜他为师。在剧团的十余年中,除了排练演出,我有大量的练琴时间。这些积累,也为我后来考上海音乐学院琵琶专业打下一定的基础。1987年,我在音乐学院毕业,完成的处女作《春潮》正是汲取了赣南采茶戏的音乐元素。这首作品获得当年上海市职工作曲比赛三等奖。

后来我改行了,数十年时光荏苒,步入老年,又以“玩”的心态重新拿起琵琶,并创作琵琶曲。《乐记》说:“凡音者,生于人心也。”是音起人心,音由心生。心语离我很近,我随时可将自己的感受唱出来,弹出来;心语又离我很远,因为这些即时的感受都是碎片,如果没有缜密的思考,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不可能成为一首完整的乐曲;有了完整的乐谱还要通过演奏传递出来,否则,无异于纸上谈兵。我将创作的六首独奏曲,以《琵琶心语》之名,在众多师友的帮助下,以电子乐谱的形式出版,并附有完整的录音。《水韵》《忆江南》取材于弹词音乐,《致敬木卡姆组曲》取材于新疆木卡姆,《春潮》取材于江西民间音乐……琵琶常带给我欢乐,给予我陪伴,可谓人生一“知己”。英语“PLAY”即演奏,玩音乐的心情很好,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追求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