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减字木兰花·小满 缘(中国画) 母亲是永远的光 源村“传棋”半日记 杨梅树下一眼万年 说宽容 绿的断想
第1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3-05-21

杨梅树下一眼万年

公输于兰

中国是杨梅的故乡,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掘出装着杨梅果实和种子的陶罐,广西罗泊湾西汉古墓中发现有许多保存完好的杨梅核,司马相如在他的《上林赋》中有“梬枣杨梅”之说……提示当时南方的杨梅已经北引到西汉帝都长安种植了。这一切告诉我们,中国人工栽种杨梅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而余姚,则是杨梅最早的野生产地。孙国平教授是浙江博物馆的考古专家,在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贝丘文化遗址的考古领域,有很大的建树。前不久我在余姚遇到了孙国平教授,在他引导下,我又细细看了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博物馆,了解同属河姆渡新文化的田螺山遗址,并参观了孙教授正在主持挖掘、比河姆渡遗址早了一千多年的井头山遗址现场。我由此体悟到以前对余姚的认知局限于杨梅,实在是有点浅薄了。

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里,与6500年前的原始居民使用过的木桨、刻着豚猪图案的黑陶钵、精细光滑的骨针,还有那把最著名的刻有太阳鸟和水纹的精美骨筓一起展出的,就有野杨梅树的叶子和种子。它们和距离河姆渡不远、与河姆渡遗址属同一种文化时期的田螺山遗址出土的大量骨耜,几十万颗已经碳化的稻谷、大片集中的茶属树根等一起,呈现出一个事实:六七千年前,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余姚人,已经进入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稻作耜耕农业形态。他们住干栏式的草木屋,屋前的姚江边系着舟楫,屋下干栏圈着牲畜,女人们用漂亮的骨笄挽起长发,拖儿带女、纺织、种地、采摘果子,每到六月的时候,果子中最大量的品种可能就是杨梅;男人们下江捕捞、上山围猎,晴天手执耒耜,翻土播种,雨天和着泥巴生火烧陶。劳作了一天之后,人们用石碾石杵加工粮食起火做饭。更有意思的是,在距离田螺山遗址只有1.5公里处,正在发掘进行中的井头山遗址库房里,除了存有大量出土的兽骨鹿角制成的挖铲,因为积淀深沉完全被泥浆包裹而保存完好的成套木柄石斧,以及各种木桨、木笄骨笄、编制物之外,存量最多的是各种海生贝类。这些贝类有的贝壳完整闭合,有的全部张开,胶结在小块礁石上。孙教授说,贝壳闭合完整的是没有被先民吃过的,发现时开了口的,那都是被先民吃掉了肉的。

去余姚摘杨梅的路上,顺道去看看那些文化遗址,歇脚在杨梅树下,任思绪穿越,回眸一眼越过近万年时空,城里人的局促时光,这一刻大概会被点缀得开朗疏阔起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