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二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组合体准备转往发射场 新华社 发
本报记者 叶薇
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个乘组确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今天上午在神舟十六号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经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舟十六号瞄准北京时间5月30日9时31分发射,飞行乘组由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
飞行乘组首次由三类航天员构成
神舟十六号乘组由1名首批航天员和2名第三批航天员组成。其中,航天驾驶员景海鹏和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来自航天员大队,主要负责直接操纵、管理航天器,以及开展相关技术试验。载荷专家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教授,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
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相比以往乘组,神舟十六号乘组的特点是“全、新、多”。“全”,首次包含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个航天员类型;“新”,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次飞行;“多”,航天员景海鹏是第四次执行飞行任务,将成为中国目前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第三批航天员均具备飞天能力
自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2022年6月确定以来,3名航天员全面开展了八大类、二百余项任务强化训练及准备。面向工程新阶段更大规模的在轨应用任务,重点加强了空间试(实)验项目、空间站组合体管理和载荷出舱等训练。首次执行任务的2名第三批航天员,在乘组共同训练基础上,通过加强重点科目训练,进一步提升了操作和适应能力,为执行任务做好了全面准备。
第三批航天员于2020年9月完成选拔,包括7名航天驾驶员、7名航天飞行工程师、4名载荷专家。经过两年多的刻苦训练,他们已完成了既定的训练内容,通过了飞行资格评定,均具备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和条件。第三批航天员均已开始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的针对性训练,将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后续飞行任务的中坚力量。可以说,未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新人”入选飞行乘组,接续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空间站开展常态化乘组轮换
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将常态化实施乘组轮换和货运补给任务,航天员乘组的在轨工作安排也将趋于常态化,主要包括六类任务:
一是驾乘载人飞船交会对接和返回,辅助货运飞船、巡天望远镜等来访飞行器对接和撤离,确保人员物资正常轮换补给;二是对空间站组合体平台的照料,包括飞行器状态设置、在轨物资管理、平台设备维护巡检、舱内外设备安装、载荷进出舱等工作,确保空间站平台安全稳定运行;三是乘组自身健康管理,包括健康状态监测、在轨锻炼训练等,确保航天员在轨健康工作生活;四是进行在轨实(试)验,利用空间站舱内外应用设施开展大规模科学研究与应用,确保发挥空间站应用效益;五是开展科普及公益活动,包括天宫课堂授课、公益视频拍摄等,最大化发挥空间站综合效益;六是进行异常情况处置,包括在轨故障的应急处置,对故障设备进行在轨维修更换,必要时通过出舱活动进行舱外维修作业,确保空间站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任务期间将迎2次对接和撤离返回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计划于今年11月返回东风着陆场。
神舟十六号任务期间将迎来2次对接和撤离返回,即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再对接和撤离,以及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对接;将开展电推进气瓶安装、舱外相机抬升等平台照料工作;将完成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装置、元器件与组件舱外通用试验装置等舱外应用设施的安装,按计划开展多领域大规模在轨实(试)验,有望在新奇量子现象研究、高精度空间时频系统、广义相对论验证以及生命起源研究等方面产出高水平科学成果;还将开展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活动,让载人航天再次走进中小学生课堂。
航天员再次飞天至少间隔1年半
去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飞船发射入轨。目前,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181天。各项在轨工作进展顺利,他们已圆满完成了四次出舱活动任务,成为执行出舱任务次数最多的乘组;还开展了多次载荷出舱任务,8项人因工程技术研究、28项航天医学实验,以及38项空间科学试/实验,涵盖了生命生态、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等,获取了宝贵的实验数据。目前,他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神舟十六号乘组进驻和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神舟十五号乘组返回前,他们需要持续开展部分空间科学在轨实(试)验,完成返回前实验样本采集、处置和下行物品的清点整理;待神舟十六号乘组进驻,两个乘组完成在轨交接和轮换后返回地面。
执行长期在轨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返回地面后,通常需要六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飞行后的身体状态恢复,经评估满足条件后,航天员就可以转入正常的工作和训练状态,参与下一轮飞行乘组选拔。入选后一般经过1至1.5年左右的训练,即可再次执行飞行任务。
年底完成第四批航天员选拔
中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已于2022年全面启动,按照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组织实施,计划选拔12至14名预备航天员,包括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三类,并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截至2023年3月,已完成初选阶段选拔工作,共有一百多名候选对象进入复选阶段,其中航天驾驶员来自陆海空三军现役飞行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主要来自工业部门和高等院校,特别是,有10余名来自香港和澳门地区候选对象进入复选。
计划今年年底前完成全部选拔工作。如果港澳地区的候选对象通过复选和定选,可于明年初进入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目前看,一般要经过两年半左右的训练,通过考核后具备执行飞行任务的基本条件,但具体执行任务的时机要根据飞行任务总的规划、要求及空间应用项目进展情况等统筹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