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船舶防污染无预案演习举行 旅客突发不适,怎么救? 国企促消费启动“酷夏畅玩季” PM2.5均值最低 臭氧污染有所上升
第5版:上海新闻 2023-06-02
申城发布2022年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PM2.5均值最低 臭氧污染有所上升

蓝天白云下的黄浦江两岸(摄于2022年8月3日)本报记者 张龙 摄

世界环境日在即,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昨天发布《2022上海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申城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在近5年总体呈下降趋势或保持在较低水平。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连续5年下降,在去年下降到了25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记录以来的史上最低值。

2022年,上海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年均浓度分别为39微克/立方米、6微克/立方米、27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24小时平均第95百分位数浓度为0.9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与2021年持平。

AQI优良天数减少

2022年,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天数为318天,较2021年减少17天,AQI优良率为87.1%,较2021年下降4.7%。其中,优129天,良189天,轻度污染47天,无中度及以上污染日。

根据《公报》数据,去年AQI优良天数的减少,与日益突出的臭氧污染有一定关系。

自2017年以来,臭氧已取代PM2.5,成为上海大气治理领域的首要污染物。2022年47个污染日中,首要污染物为臭氧的有41天,占比高达87.2%;其次才是PM2.5,首要污染物为PM2.5的有6天,占12.8%。

上海近5年的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第90百分位数浓度有明显波动,去年已增至164微克/立方米,超出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4微克/立方米,较2021年上升13.1%,为2018年至今的最高值。

臭氧浓度为何上升

在持续的强力治理下,其他污染物对上海的影响越来越小,为何臭氧浓度还在持续上升?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表示,近年来上海臭氧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区域扩散。近年来,整个长三角地区的臭氧浓度均有提升趋势。

其二,复杂机制。大部分臭氧是由人为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高温光照条件下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尽管通过治理,人类活动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大幅减少,但两者下降的幅度不一致,导致在复杂的生成机制下,臭氧的背景浓度提升。

其三,气象条件。长三角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区域温差较小,初春相对湿度较低,紫外线增强,而夏季又多盛行偏南风,高温湿润多雨,春夏时节显著的气候特征有利于臭氧的生成。因此,上海臭氧超标通常出现在4月至9月晴朗、高温的日子。

“一江一河”水质喜人

持续改善的还有上海的地表水环境质量。2022年,上海主要河湖断面中,Ⅱ类至Ⅲ类水质断面占95.6%,Ⅳ类断面占4.4%,2021年还占0.7%的Ⅴ类断面去年“消失”。

黄浦江6个监测断面,4个断面水质为Ⅱ类,2个断面为Ⅲ类。苏州河7个监测断面的水质均为Ⅲ类。

上海各项水环境主要污染物的浓度越来越低。2022年,氨氮平均浓度为0.42毫克/升,较2021年下降16%;总磷平均浓度为0.138毫克/升,较2021年下降12.7%;高锰酸盐指数平均值为3.8毫克/升,较2021年下降7.3%。

饮用水水源的质量持续令人安心。去年,长江青草沙、东风西沙、陈行和黄浦江上游金泽4个上海市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继续全部达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

地下水环境质量方面,全市地下水水质为Ⅲ类、Ⅳ类、Ⅴ类的监测点分别为5个、24个、14个,分别占总量的11.6%、55.8%、32.6%。

相比之下,海洋环境质量仍有较大进步空间。2022年,海水水质劣于第四类的上海市海域面积占44.2%,较2021年减少了16%;海水水质符合第一类和第二类的面积占34.6%,较2021年增加9.2%。

今年前4个月,上海生态环境质量延续去年稳中向好的趋势,全市AQI优良率为92.5%,同比上升2.5%;PM2.5平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273个地表水考核断面优Ⅲ类占比达89%,无劣Ⅴ类断面。

本报记者 郭剑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