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拥有非常发达的地铁网络,而地铁换乘站是城市轨交系统的锚固点,承担了主要的交通集散和中转功能。换乘通畅与否,对提高交通效率、减少拥堵等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因为部分站点换乘通道没有无障碍设施,行动不便的乘客只能手提肩扛,一步一挪,爬上爬下,出行换乘变成了一场艰难跋涉。
诚然,在现有换乘通道新建或增设无障碍设施,实现从“无”到“有”是破解此题的最直接办法。但由于轨道交通的特殊性,受限于每个站点的原始设计和地理条件,增加无障碍设施可能并非那么容易,这就需要我们另想办法,找到其他解。
实际上,在每个换乘站,记者都找到了无障碍电梯,但却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不好找,乘客往往不知道无障碍电梯有几部?在哪里?通往何处?二是各管各,同一换乘站的无障碍电梯分属不同线路,位于不同位置,无法发挥换乘优势,一再让乘客陷入“先出站,再进站”的窘境。
因此,建议各换乘站点:一、加强标识引导,充分告知无障碍电梯数量、位置和行进方向;二、为行动不便乘客开辟绿色通道,发放相关凭证,让他们无需重复购票,即可使用无障碍电梯实现换乘。
合理规划、完善无障碍设施是硬件;利用现有资源,优化服务是软件。只有“软硬”兼顾,联动整改,才能让市民出行更无忧、更顺畅。 本报记者 李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