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9日 星期四
攀登传统文化的“书山” 王充闾  刷屏时代更要静心深度阅读 中外嘉宾对话“叙事共同体” 上海渐成 出土文献出版高地 书式生活中感受书香上海
第4/5版:上海新闻 2023-08-16
2023上海书展·第十届上海国际文学周开幕

中外嘉宾对话“叙事共同体”

2023上海书展·第十届上海国际文学周在虹口区启幕。昨晚在建投书局举行的主论坛活动中,西班牙作家洛伦佐·席尔瓦(见右图)、奥地利作家菲利普·韦斯、阿根廷作家萨尔瓦多·马利纳罗,以及陈福民、田耳等20余名国内学者、作家、摄影家、评论家以“叙事共同体”为主题作了一次深度对话。

何为“叙事共同体”?如果,我们要讲述如何攀登一座高山,文学会使用语言,戏剧会使用肢体,影视会使用镜头,各自采取不同的形式传达攀登的过程。最终,各种各样的形式相互借鉴、竞争、融合,聚拢为叙事的共同体,为读者提供丰富、立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精神产品。

“当人们使用‘叙事共同体’这个概念的时候,可能是‘传统’文学正在经历需要严肃对待的危机时刻。”这让学者陈福民不得不居安思危。悄然不觉地,小说创作者都如此期待影视的改编,以便作品在更大范围内更有效地传播,小说能否影视转化也成为写作是否成功的重要衡量标准。洛伦佐·席尔瓦却认为,无论谁写小说,都不应该在乎它是否被改编成电视或电影,他坚持:“阅读才是写作者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养分。”

如在“叙事共同体”范围内理解,作家田耳看到的是,文学显然处于弱势。相比其他艺术门类彼此交流相对顺畅,唯有文学表达最难穿越语言障碍。但对于作家索南才让而言,恰恰是汉语、蒙古语及地区方言的杂糅,让他体验到了不同语言的内涵和韵律带来的叙事活力和多样性,“我让自己站在世界之风的当口,迎面接受吹拂。”

萨尔瓦多·马利纳罗开玩笑地说,本次论坛主题含有一个悖论:像阅读这种如此个人和独特的行为竟然可以构建一个共同体。传统意义上写作和阅读都是在孤独中发生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没有集体的形式。一个民族的历史凝聚在他们使用语言的方式中,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也是一个社会共享的一切。马利纳罗认为,叙述就是在构建一种共同的体验。例如,这种体验会在阅读卡夫卡的读者中形成一种归属感,当他读了《审判》或《城堡》后,他会沉浸在卡夫卡宇宙中,一个由所有热爱卡夫卡的人共享的宇宙。

文学不仅可以影响读者,更可以影响创造文学的作家本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认为,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精神谱系”,“精神谱系”是最能够阐释“叙事共同体”何以发生的。我们读《红楼梦》,会发现曹雪芹受到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的影响,甚至还潜藏着一部元明清经典戏曲史。我们读契诃夫,就会发现他受到德国和法国的小说创作的影响,受到文艺复兴乃至古希腊戏剧的影响,他的思想中有“斯多葛学派”的浓厚底色。对你产生影响的人,可能来自一个遥远的国家,可能来自一个1000多年前的作者,今人的创作同样也可能影响后人。

文学翻译于是对“叙事共同体”的感受更为强烈,翻译要在不同语言、不同文本之间建起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事实上,就是在促进人与人的共情和理解。顾春芳每年都会格外关注来到上海国际文学周的外国著名作家,因为在这个共同体中,她和作家们是以文字为纽带联系得最紧密的伙伴。本报记者 赵玥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