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批152株赋码的古树名木中,市区最“年长”的是位于曹安路高架南侧万镇路口的0094号“一级保护”古银杏,树龄400年。市政道路改建时,采用避让古树的方案,在滚滚车流中为它打造了一座730平方米的绿岛。 本报记者李铭珅 摄
本报讯(记者 金旻矣)二维码早已深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如今,一批特殊的“居民”也成功办理了带二维码的新铭牌。记者从市绿化部门获悉,本市已有首批152棵古树名木成功完成赋码,市民扫码即可看到古树信息和“标准照”。
位于曹安路高架南侧万镇路口的0094号“一级保护”古银杏树龄已有400年,也换上了带有二维码的新铭牌。扫码后,包括编号、树龄、保护等级、科属、所属区、地址和树种介绍等信息展现在手机屏幕上。市民还能看到这棵古树的“标准身份证照”,通过多种角度的照片,了解它的模样和长势。
今年6月以来,市绿化市容局会同市大数据中心组成专题工作组,在1个月时间内完成方案编制、资源数据梳理、“一网通办”服务上线、展示页面开发、古树铭牌生产贴牌等一系列工作。
目前,普陀、静安、崇明等3个试点区的152棵古树名木已完成赋码工作。为古树赋码,对深入了解古树名木的信息、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方便管护人员开展巡查管养工作,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