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瑶
新近得到一把小折扇,精致小巧,题字为“好学力行”,我很喜欢。
“好学力行”,出自儒家《中庸》,全句为“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仁、知(通“智”)、勇,是儒家“君子三德”。“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篇)何谓“好学”?孔子在《论语》“学而”篇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何谓“力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篇)、“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篇)。
“好学力行”的语境,与“知行合一”相近,是我向往的。这把小折扇与我有缘!置之兜中,随身携带,阳光曝烈时,展于额前,可搭个凉棚;取出扇凉,则好风相随。
近日燠热,未到晌午,前襟后背,汗水淋漓。我取出小折扇,举至胸前轻摇。慕苏兄在一旁看着笑谑道:“看你这扇法,像是做媒婆的。”
念及弘一法师有持扇而立的照片,也是折扇半展,置于胸前。我向他求证此说有何因缘?
慕苏兄一脸茫然,“好像戏曲中的媒婆就是这样用扇的。”
在舞台上,同一道具,角色不同,用法不同。戏曲人物用扇,有“文胸武肚僧道领,书口役袖媒扇肩”之说。简要说来,就是文人扇胸、武将扇肚、僧道扇衣领、闺秀扇口、差役扇袖、媒婆扇肩。
慕苏兄从善如流,呵呵一笑,“看来是我记混了。”
话题由夏日陡然升起的高温,谈及宋代无门慧开禅师的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禅眼看世间,无一物不美,无一时不美。
慕苏兄摇摇头:“这世间,春花、秋月、冬雪常有,唯这夏日凉风不易得啊。”我举起手里的扇子,戏言道:“一扇在手,好风相随,不就是夏有凉风吗?”
人世常有热恼,扇子寓意清凉。扇为“凉友”(良友),解人意,通人情。古人抟物养心,造出折扇、团扇、蒲扇、羽扇等多种。同为一把扇子,在不同的人手中,用途各异——可遮羞,“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可驱虫,“驱蝇临几席,扑蝶近阑干”;可挡尘,“雕甍斜落影,画扇拂游尘”;可歌舞,“绿珠歌扇薄,飞燕舞衫长”。
甚至认为扇子有避邪之功。如唐冯贽撰《云仙杂记》卷一“洛阳岁节”中记,洛阳人家在端午节这天“赠扇辟瘟”。
如今,夏日空调处处,扇子的实用功能已大大弱化。无论纸扇、团扇、折扇、罗扇,大多沦落为文艺家的雅玩。或于扇上题数行诗,洋溢诗书之气;或缀一幅山水小景,氤氲水墨之美,咫尺之内,有万里之心。当然,以扇为礼,广结善缘,也要选对时间。据说暑来送扇,其情堪比雪中送炭;冬季赠扇,则有绝交之意。试想,溽暑苦夏之季,送扇人发心利他,践行慈悲;得扇人好风相随,身得清凉。一扇两美,岂不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