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观众带去如梦如幻的沉浸式效果,是很多艺术创作者的追求。今时今日,依托VR这一技术手段,已可呈现跨越IMAX观影的“更沉浸”效果。今年夏天,在上海试水的两场VR展秀各有口碑,中国本土创作的《北宋书家的人文之旅》,探索人工智能协作艺术创作的可能性,《消失的法老》在文旅消费领域都有不俗表现。
上海图书馆东馆以“苏东坡的艺术人生”为主题的VR项目开启实验室内测。VR漫游互动游戏分为四个场景,选择了苏东坡第一次到西湖为官直到晚年在海南生活的场景。观众跟随VR引领,与苏轼一同经历了仕途起落的高山低谷。从西湖春和景明,惬意山水,到汴京黑暗中的沉寂,从黄州料峭春风里的迷雾,再到灿烂星河下的壮阔山河。最终,在岭南静看日光破晓,只有当你置身于赤壁明月下,才会生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感慨。
无独有偶,引进自巴黎的VR热展“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展”开拓了耳目一新的展览体验——套上VR穿戴的上海观众,会遇见一名虚拟导览,引导你走进金字塔错综复杂的内部,探索4500年前的文明。据介绍,展览数据基于真实的金字塔内部和周围环境的实地全息扫描,并在虚拟引擎上高精度还原。与看电影坐在同一个点位不同,《消失的法老》的观众可以在近千平方米的展厅里边走边看。
比起《消失的法老》突出的娱乐属性,中国本土设计师更承载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场景中的碑帖文物展示,每一件都考究出处,厘清来源,和展厅中的实物展品做好匹配。上海图书馆美术文献馆的项目负责人黄薇告诉记者,与此前的传统青绿山水风格不同,此次VR场景取意工笔山水的细节,加入了发光粒子等科技元素,营造了如梦似幻的国风场景。
据悉,AI技术的发展有力地助推了创作速度。最终,创作团队参考了AI生成的画面进行数字创作,并进行场景搭建。今后,上图东馆的这个展览也可望容纳上百位参观者同时“邂逅”大文豪苏东坡。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