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学无常师,有容乃大 只因国有山河灿如锦
第12版:国家艺术杂志 2023-09-16

学无常师,有容乃大

——纪念我的外公

◆汪涛

外公周碧初在我心中的形象,随着岁月,随着我对他了解的深入,如同一幅油画,在不断叠加中,变得渐渐清晰、厚重。

少年时代,我给他的标签有两个,一是严厉的长者,二是和蔼的长者。严厉是什么?他对小孩子的品质要求非常高。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人的品格比你取得的成绩更加重要,人要淡化对物质追求的欲望,要去寻找内心境界的满足。”那个时候我还听不太懂,但随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累积,我对他的教诲体验越来越深,真正参悟对内心境界的追求才是人生的目标。

外公有两大爱好,一是种花。当时他在新闸路的房子有一个很大的露台,上面种了许多花花草草,经常让我们去修枝,给我们介绍品种,他说,不同时段观察花的形态是不一样的,还会告诉我们怎么欣赏绿叶与鲜花的关系。二是喝茶喝咖啡。他是福建人,方言中的“吃”说成“搭”,每次泡完咖啡他会说,“来搭一口”,我们就赶紧跑过去和他一起喝,那种感觉非常亲切。除此之外,我小时候有段时间对美术史感兴趣,他就从壁橱里拿出一大堆法国教材,开始很认真地和我讲莫奈、塞尚、梵高、高更,讲得非常认真。

近十年前,我开始参与对他文献的整理,大量阅读了他留下的书信、照片等。那时候外公的形象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偶像般的存在。

现在,我们经常会说“大师之道”。什么是大师,什么又是道?“学无常师,有容乃大。”首先是“大”,在他留下的大量照片中,我们看到他在塞纳河畔和同学的留影;在卢浮宫内临摹,在印尼田间、乡间、古塔、灵庙写生;在祖国的大好河山寻访人文古迹;还有和他的挚友唐云,在家里聚会,挥毫泼墨,直抒胸臆,一起做饭,享受美食。外公从生活周遭的各个方面,汲取着对他绘画有营养的成分,“先观察,交流,进而去实践”成了他探索灵感的方式。

他具有非常大的包容心,正是这种包容心,在他晚年特别是绘画生涯的后期,对他的油画民族化产生很大影响。但他的尝试是基于观察和对油画规则的理解,进而产生升华和创新。外公周碧初所著的《西画概论》里,有一段关于云彩的描写,我借此引用:“云是浮动易变化的,花纹极多,且远近各异,颜色复杂,若不是有经验的画家,难能画得好和透彻,初始练习的时候,应该从简单的部分开始,然后渐进至复杂的部分,在不同的时空总是呈现出不同的色调和色彩,朝雾灰蓝色居多,晚霞是红紫色居多,画云需要注意全部的色调。”我想这段话可以解释他非常注重基本功的练习,创新并非天马行空而要基于基本功。

他基于观察,尊重前人的实践,进而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进行创新的思考方式,对我们后代的影响非常大。留给我的感悟是做人要拥有足够大的胸襟,且保持一颗生生不息、勇于创新的初心。

关于艺术之道,外公笔记里有几句话对我影响很深,我摘录了下来,希望和大家共勉:

“我认为油画绘画的技法是一种表现方式,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应该赋予独特的精神和灵魂的表现,也就是所谓的民族情感和气韵灵气。”

“画作的灵魂关键在于背后的思考,即所谓的品,品高则韵在,也就是内秀方可外美。”

“真实是表达闪亮和美好的基础,再好的愿望也需要真实作为表达的基础。”

“中国文化的表达习惯是一种暗示,朦胧之美后的想象,通过形状色彩变换被体现出背后的精神和韵味,也是观众基于自身经验上的一种领悟。”

像他这般德艺双馨,深孚众望的品质;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胸怀;知行合一,勇于探索的精神,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依然颇具启示。

(本文作者为周碧初外孙)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