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学生在实验室内的显微镜上观看显微切片 本报记者 易蓉 陶磊 摄影报道
场馆空间是有限的,但科学家精神无限传承。昨天,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再添一处教育基地——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病原生物科学馆)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正式揭牌。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防治寄生虫病、制备实物标本背后的科学故事,到全球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分离和建立上海首株新冠毒株等光辉时刻,展馆通过老物件陈列、历史照片等形式记录下病原学科近百年悠久的历史传承。
展馆还通过珍贵标本、经典影像,显微切片等传统形式,与人机交互、裸眼3D等现代化方式结合,全面呈现科学家精神。
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说:“我是这个学科的老兵,也是一名新兵,希望以我们的努力将火炬代代相传,将科学家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闻玉梅院士回顾了上医病原学科前辈汤飞凡战胜沙眼疾病,以及自己的老师林飞卿在战争时期用黄豆汤培养细菌的故事,阐释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在闻玉梅看来,科学家精神首先是一种创新精神,是一种孜孜不倦揭示事物本质的探索精神;也是科研工作者不怕艰难,以实践来解决问题的精神;科学家之爱是一种“广谱”的爱,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深沉的爱。
近年来,复旦上医大力推进博物馆群建设,形成了包括复旦上医院史馆、病原生物科学馆、人体科学馆、病理标本博物馆、医科馆上医人文库、大道践德——钱惪教授捐赠纪念展、沈自尹中西医结合展厅等在内的博物馆和常设展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