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5日 星期日
诗二首 水乡迎亲图(绢本设色) 箭头向上 神话与现实 爽洁之蓝 关于《呐喊》的几点随想
第12版:夜光杯 2023-12-16

爽洁之蓝

夏瑜

收到蓝为洁著《蓝色视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一股清凉之气扑面而来。看着湖蓝色封面上蓝老师年轻时的面容,往事汹涌而出,耳畔仿佛响起她在电话里的声音:“夏瑜哎……”

蓝为洁老师不仅是汤晓丹导演的太太、中国著名电影剪辑师,曾担任《巴山夜雨》《城南旧事》《苦恼人的笑》《南昌起义》《廖仲恺》等多部获奖影片的剪接,有“南方第一剪”之美誉,还是著名画家汤沐黎和著名指挥家汤沐海的母亲,又是一位个性鲜明、文风独特的专栏作者和自由撰稿人。

《蓝色视界》保持了我熟知的蓝老师一贯的写作习惯:拼板式结构,集木成林。那种编年体式的宏大叙事非她所擅长,但她那种散片式的风格,貌似“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随笔行文,却有着闪光连连、以小见大的优点,就像印象派的画,并不注重整体轮廓的清晰精准,而以鲜活跳跃的小色块、小斑点,牢牢抓住瞬间变化的时光,让读者或观者以主观感受去补全历史长河中个人、家庭、业界乃至社会的整体形象。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初识蓝老师的时候,《上影画报》准备连载汤晓丹的传奇一生,文章其实是蓝老师根据汤导演的日记整理而成,总标题是《血泪凝成的小色块》。那时她已经显露出写作的才能,经常在《上海文汇电影时报》上发表随笔,并养成了那种鲜明的“小色块”文风。

蓝老师总说我是最了解他们汤家的人,这是因为她撰写的好几本关于汤氏艺术家——她的导演丈夫汤晓丹、画家儿子汤沐黎和音乐家儿子汤沐海的书,都是我帮忙编辑或做装帧设计的,她甚至竭力向上海文联推荐,让我和她一起撰写了“海上谈艺录”系列中的一本评传:《影像为语长乐翁·汤晓丹》。按照体裁的要求,将她的“小色块”纳入一个人的成长史和发展史。我为此沾沾自喜,甚为自豪。

2014年2月21日上午8时39分,蓝为洁老师在上海同仁医院病逝,享年86岁。当时我非常震惊,因为不久前去医院探望时,还觉得她的病况不至于如此严重。也因为在我的心里,蓝老师始终精力充沛、思维迅捷、快人快语、欢蹦乱跳,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我闭起眼睛,时常会出现她扯着嗓子为他人打抱不平的情景……

此时此刻,翻阅《蓝色视界》,我似乎又回到了她的家里,在餐桌上听她侃侃而谈:“夏瑜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