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商船会馆花园是一座古典园林式口袋公园
>>>胶州路安远路路口的音花园,以“聆听自然之音”为主题,曾获得二〇二一年“沪上最美街心花园”称号
口袋公园,是依城市道路、商业街区或居住区等建设的,具有景观赏识、游憩服务、文化展示等功能,并能彰显上海城市风貌特色的小型开放绿地。它选址灵活、面积小、尺度人性化,土地使用性质具有兼容性,以公共绿地居多,部分由防护绿地改建,也有拆违建造的及单位附属绿地打开共享的。
“十四五”起,上海开始建设口袋公园。其间,相关部门充分吸收多年来上海打造“春景秋色”“群落结构调整”等经验,确保景观品质。
在上海,一百个转角邂逅的小公园,就有一百段“前世今生”的故事。
有些,曾掩映在单位高墙下,终日深藏不露,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揭开面纱;有些,曾是红火一时的市场商铺,在时代洪流中日渐没落,成为尴尬空间;有些,曾是街区普通的转角、违建遍地的夹弄、高架桥下的灰色空间,灰头土脸,无人问津,甚至藏污纳垢……
在“城市更新”的语境下,这些拥有不同记忆的土地,各自经历涅槃,最终汇成了同一个名词——口袋公园。
2021年和2022年,本市新建改建口袋公园160座。2023年,新建改建口袋公园86座,超额完成今年任务。根据规划,到2025年,全市将建成300座以上的口袋公园。
小而美,巧而精,凭弹丸之地即可为城市添绿,不用大拆大建便能为百姓共享,口袋公园正艰难摸索超大型城市“见缝插绿”的路径。
美,已难能可贵,更重要的或许是这些小公园“串珠成线”的本事。它们如同一颗颗曾经蒙灰的“珍珠”,被发现、被点亮、被激活、被串联,最终带动一片片街区绿了起来,让城市成为“建在绿中”的大公园。
绿意的泼洒,在上海注定不易。拥挤,是超大城市共同的标签。太多的空间留给了高楼大厦,抠出“边角料”所做的城市更新才更显弥足珍贵。碎小空间的激活,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活力,也逆转着城市老去的速度。人们必须改变钢筋水泥林立的现状,才能将这片飞速发展却略显逼仄的土地,打造成生态宜居的模样。与此同时,建造之后的管护之难,同样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格局。
绿地打开的心路,功能迭代的本意,管理维护的难题,未来航向的探寻……连日来,我们探访一个个口袋公园,听数十位参与者讲述一个个故事,希望探求城市与人、与动植物融合共生的路径。我们甚至前往小区里的“生境花园”,聆听“升级版口袋公园”的种种,感受绿色、野趣、生态与人居更亲密无间的连接,探讨它们可否成为被全市复制借鉴的未来。
希望这些故事,能发现你我参与的足迹,能引发社会共治的思考,能探明城市建绿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