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华为青浦研发中心基本建成 上海高考作文多了“问题式”命题 上海大学生在贵州深山给河蟹“贴膘” 订单培养让就业之路更顺畅
第3版:上海新闻 2024-01-07
“进村读研”,养的是河蟹,也是“毕业论文”

上海大学生在贵州深山给河蟹“贴膘”

“成老师实在不好意思,这会还在塘里忙呢,我先掐了,中午吃饭前再给您回。”已是隆冬时节,许多大学生即将迎来轻松惬意的寒假,而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久仰镇巫溜村的科技小院里,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研究生王宏伟、张自立、林海雷依旧忙碌得热火朝天,“河蟹越冬前,还要抓紧再给贴上膘”。

巫溜村坐落于群山之中,林海幽幽,梯田高低错落,风景美如画。在这大山深处,有一个科技小院,几间蓝白相间的平房、五十亩的试验田,看似“其貌不扬”,却是这三位研究生的“科研所”。

“成老师,根据前期的调研,我们已经规划好了巫溜村五十亩的养殖方案。现在呢,我们根据天气,准备着河蟹越冬。”王宏伟正在向他的导师,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成永旭教授介绍最近的工作进展,“虽然和导师隔着几千公里,但是打电话的时候还是有些紧张。”

去年6月,上海海洋大学在剑河县成立了剑河县巫溜村科技小院,科技小院通过研究生驻扎田间地头农业生产一线,依托专家、教授提供技术支撑,以研究和推广稻田养殖虾蟹技术为主,解决农户水产养殖技术难题,服务乡村振兴。

作为科技小院的主要负责人,2023年春天,成永旭把自己的爱徒王宏伟派到了巫溜村科技小院。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另两位教师,也分别安排了一位研究生来到这里,巫溜村“铁三角”正式成型。“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希望培养学生既能学习理论知识,又能解决实际问题。”

刚给成永旭汇报完工作后,王宏伟又拨通了同门赵雨轩的视频电话。赵雨轩在位于江苏宿迁的科技小院内学习工作。王宏伟打这通电话,一方面是要与同门“互通有无”,告诉他导师关心的事情;另一方面,也想了解一下宿迁科技小院内螃蟹的生长情况。“这几个月,我们每周都线上视频连麦‘打PK’,比一比谁的蟹养得好。”

江苏宿迁被称为“苏北水乡”,境内水网密布,温度适宜,水质条件好,是我国河蟹的重要产地之一。贵州养蟹的想与江苏养蟹的“PK”,王宏伟倒是不太发怵。

“我们这里也不差呢!”王宏伟介绍,河蟹养殖受温度影响比较大,26摄氏度到28摄氏度的区间里,河蟹生长得更快。相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贵州冬季低温时间也比较短,河蟹生长不会断档。同时,贵州每天的日照时间也比较长,有利于河蟹晒“日光浴”。

在贵州养螃蟹,成永旭、李嘉尧和孙云飞给学生们定下的论文课题就是关于贵州河蟹养殖的生长情况,并探究养殖过程中如何克服水质、环境、全流程管理等技术难点。

自打来到科技小院,三人几乎“长”在了田里,采集底泥、测量水质、跟踪生长、记录数据,他们经常一待就是一整天。整天与“虾兵蟹将”打交道,蹭得满身泥,巫溜村的村民口中,这三个大学生干活干得有模有样。

“这个科技小院一头连着上海的高等学府,一头连着我们黔东南的田间地头,大学生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养殖技术,也为村民提供零距离的科技服务。”巫溜村村支书吴昌泽说。“天天开着门,有事随时到”,他们也经常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帮助大家解决养殖过程中的“疑难杂症”。“进村读研”,养的是河蟹,也是“毕业论文”,同学们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未来能在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

通讯员 徐凌 本报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