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5日 星期日
眼光 花瓣的故事 城市夜车轨迹 人行道上有所思 忆程毅中先生 童言童语 春吃笋 与学员们的同题同咏
第14版:夜光杯 2024-04-03

忆程毅中先生

金昱杉

“程毅中先生过世”,得知这个消息时,我半天没回过神。不到一周之前,程有庆老师(程先生之子)还说,先生平安出院,身体恢复得不错。我还给先生寄去了养胃的小米,如今快递未到,先生人已不在了。

程先生从中华书局退休那年,我才出生,于我而言,先生一直是论文引用资料上出现的人物,从未想过,有一天可以得到他的指导。

2017年6月,先生将修改意见寄给我。由于先生常年做编辑,对于引文格外注意,指出的很多细节令我汗颜。此时,我只以为,这是一次普通的前辈指导晚辈学术的交往。直到一年多后,我看到了先生出版的书籍后记,其中写道,妻子顾薇芬的过世令他六神无主,万念俱灰,消沉了近百日之后,在朋友们和儿女的劝慰下,才稍打起精神,勉力写成这篇后记。落款时间是2017年7月25日。程夫人过世时间是4月5日。也就是说,在妻子过世之后,先生即使遭受心理打击,依然看完了我的论文,并写下意见。这时先生已经87岁高龄,而我只是一个与先生偶然相遇、斗胆求助的学生。他有太多的理由可以婉拒、敷衍,可是他没有。我不知该如何作评,只记得当时眼泪唰一下就下来了。

那时候,我恰逢学术低谷,想放弃,可是看着先生的信,我又觉得,现在放弃,不只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先生的新信任。再后来,我的专著出版,我将书寄给先生。说来惭愧,当时只是觉得,这是一件应有的往来礼仪,令我没想到的是,先生给我回信再次提出了修改意见——对一本已经出版的专著,再次提出修改意见。先生并没有说什么大道理,但“再加抽阅,再献直言以报”几个字,却告诉我,图书出版等都是过程,不断精进所研究的方向才是目的。

坦白讲,在这之前,对于学术研究,我没有这种心态。若有人告诉我,有学者是这样的心态,我也压根不可能相信。这个社会发展太快了,速度才是竞争力。就连我为自己这本专著跑遍全国大半的图书馆的行为,我都常常嘲自己是憨憨,内心觉得这样的付出不值当。可是程先生的这封信,就像一位敦厚的长辈,不是高高在上,没有斥责,而是身体力行地告诉我,学术研究应该是什么样的。

至此,程先生在我心中是严谨的代名词。后来我还发现,先生对学术研究的执拗,并不仅仅在于论文。比如我随手写的豆腐块文章,发表在“古代小说网”公众号,程先生留言“题诗第七句释文有误,请细认”。有一段时间,我看到先生的名字都条件反射,强迫症一样要再检查一遍文章。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学生愚钝,但是,先生所教,自始至终铭记在心。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