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跨三地,连通沪苏浙。坐落在“长三角原点”,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最核心”项目——方厅水院的建设传来节点性进展:日前,位于江苏吴江汾湖高新区的江苏展示馆已经结构封顶,一体化制度的实施,正推动跨域项目快速落地。
跨域“四合院”初具雏形
方厅水院的设计以位于太浦河上的沪苏浙两省一市交汇点,即“长三角原点”为中心,两座廊桥跨越太浦河,形成一座连通沪苏浙的“四合院”。“四合院”的四角分别设置了沪苏浙皖的主题展示空间,寓意长三角三省一市向心汇聚、一体发展。项目包括五栋主体建筑、三座步行桥及绿化景观配套工程,总建筑面积约10.7万平方米,将塑造慢行交通跨省域互连、跨域人文交流、国际论坛与会展等核心功能。
方厅水院是示范区水乡客厅“一点一心、三园三区、三道多村”空间格局中的“一点”,也是水乡客厅“最核心”的部分。项目于去年5月正式开工,根据设计定位,方厅水院将打造成国内领先的近零碳大型公共建筑,为此,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聚焦生态绿色,积极推动绿色建造概念与设计的落地。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目前方厅水院建设已有节点性进展:江苏馆实现结构封顶,上海馆基本完成结构施工,将于5月结构封顶,同步建设的人行桥也从两馆向中间延伸,预计将于下月正式合龙;在太浦河南岸,方厅水院的主场馆、浙江馆、安徽馆,三座展示馆主体建筑也已正式破土动工。到今年10月,江苏馆、上海馆以及三座人行桥将全部竣工,这座能够步行到沪苏浙的跨省域“四合院”已经初具雏形。
一体化制度“保驾护航”
跨域项目的落地,离不开一体化制度的“保驾护航”。为确保建设过程顺利推进,负责项目开发建设的长新公司在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的指导下,协调各地管理部门,实现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从项目审批到建设监管,一体化制度的创新实施,推动方厅水院建设的快速落地。
以往跨域项目的审批需要由三地分别进行审批,这将导致针对一个审批事项建设单位要准备三套不一样的材料,跑三地三个窗口,盖三个章,不仅增加建设单位工作量,也会严重影响项目前期工作进度。针对跨省域项目审批流程不统一、标准不一致、要件材料不同等难点痛点,示范区执委会牵头,借助水乡客厅开发建设指挥部协调平台,会同三地主管部门建立联合工作专班,以方厅水院项目为试点,开展联合技术审查、一体化审批,将“三个文件三个章”优化为“一个文件一个章”,实现跨域项目审批便民高效。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三地建设监管部门成立了方厅水院项目联合监管工作组,负责项目施工一体化联合监管工作。“在项目的验收上,三地的验收标准谁严格用谁的,现场监管也是,三地形成联合监管工作组,对项目施工质量进行把控。”长新公司工程中心总监张炯表示。
项目团队采用了扬尘监控系统、塔吊监测系统、升降机监测系统以及智能地磅、无人机、智能语音风险提示设备、泥浆干化设备等设施,实现现场施工智能化管控及对周边环境的保护。项目整体装配预制率达到100%,在减少现场施工安全风险的同时缩短了施工工期,降低项目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实现方厅水院“近零碳”的发展定位。本报记者 毛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