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外景 本版摄影特派记者 陶磊
中关村论坛这样的科学盛会,是青年科研人员汲取营养的沃土。本届论坛上,多位“前辈”科学家都对“后浪”给予成长建议,提出殷殷期盼。
颜宁
发挥潜力勇探“暗物质”
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全体会议上,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颜宁(右上图)的铺垫很长。她讲工具的进步推动着科学进步,她说“结构决定功能”,她又谈从分子、原子层面观察生命所获得的感悟……她滔滔不绝地介绍2013年那场“分辨率革命”——随着冷冻电镜技术获得突破,解析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技术难度大幅降低,就像从攀登珠穆朗玛峰变成爬泰山。再后来,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成熟,利用巨大结构库来进行药物设计不再是空谈。“说到这里,我还没有进入今天的主题。”她适时勾起了听众的好奇心。
她想说,纵使AI可以层出不穷地预测结构,但生命世界里面还有大量的分子是科学家们无能为力的,比如代谢产物,以及为数众多的糖类和脂类。它们被称作“暗物质”——因为没有合适的检测手段。
为什么这些“暗物质”重要呢?颜宁认为,如果能够有效、密切地监测这些“暗物质”,也许人们就可能找到新的生理与病理(机制)、新的分子标记物,从而助益人的生命健康。“科学研究中,正是这些难题才真正令人激动。”颜宁说,去年她的实验室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系统,第一次清晰地看到大量多糖的精细结构,“那一刻真是经历了久违的狂喜”。
“暗物质”就在那里,如何探索它?“希望年轻人能‘轻装前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依靠内驱力,做出真正影响世界的,能在科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或是直接造福人类健康的,‘顶天立地’的科研成果。”颜宁说。
叶聪
给年轻人同等创新机遇
“青年科技工作者不需要等待‘厚积薄发’,有想法就应该付诸实践。”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分论坛“基础研究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奋斗者号”总指挥叶聪觉得,在科技发展迅速的当下,青年科技工作者对推动前沿科技进步的重要性愈发明显。
他说,很多科学发现都是年轻时提出的想法。哪怕这些想法可能是错误的,对科研人员而言也是一次难忘的回忆。叶聪分享说,自己在科研生涯中,常常要与青年人共事,他觉得这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我们怀着共同的目标和对不同科研数据的期待,在40到60天里一起工作,互相促进、各自发展,建立起长期的关系,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机会。”
叶聪认为,对待青年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尊重”,要给他们提供同等的创新机遇和空间,而不应将年龄作为划分标准,“不能说青年科技工作者缺少经验,或是缺乏训练,就不给他们机遇。”
特派记者 郜阳(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