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萧友梅近现代音乐教育巨匠 广告
第14版:新民旅游/广告 2024-04-30

萧友梅近现代音乐教育巨匠

萧友梅

原南昌路校舍

原江湾校舍

上音汾阳路校舍

扫二维码看视频

萧友梅,字思鹤,又名雪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作曲家、音乐理论家。萧友梅一生作有声乐、器乐作品近百首,音乐著述七十余种。

从1927年在陶尔斐斯路(今南昌路)创办国立音乐院起,萧友梅跟随学校数度在沪迁移。

二十年留学生涯

萧友梅1884年出生于香山县石岐兴宁里的殷实之家,5岁时随父亲从香山移居澳门。萧友梅8岁时,孙中山在澳门设馆行医,与萧家近邻,因乡谊常有往来。孙中山长萧友梅18岁,两人由此成为忘年之交。

1901年,萧友梅赴日本留学,他先在东京高等师范附中学习,1904年到东京音乐学校修声乐及钢琴两科。两年之后,他考取了广东省官费留学生名额,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科,专攻教育学,3年后毕业。1912年,回国不到3年的萧友梅又作为公派生,赴德国入莱比锡国立大学攻读哲学与教育,同时进入莱比锡音乐院学攻读理论与作曲。1920年3月底,萧友梅学成归国。近二十年时间,从日本到德国,他学习了钢琴、声乐、理论、作曲、指挥等近代西方音乐的专业学科,成为近代中国首位系统掌握西方音乐理论、技能的人,也是首位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音乐家。

回到北京之后,萧友梅随家人住在博学胡同。因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赏识,他先后担任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导师、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教务主任等职。他在北大音乐研究会讲授和声学的时候,据说最多时有近千人慕名听课。萧友梅主张“借鉴西乐,改造旧乐,创造新乐”,他组建了中国首支管弦乐队,演奏世界名曲,为大众开启西方音乐殿堂的大门。

创办国立音乐院

1927年秋,在蔡元培的支持下,萧友梅来到上海,筹建了我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学府——国立音乐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蔡元培担任院长,萧友梅被聘为教授兼教务主任,院址设在原陶尔斐斯路(今南昌路)56号。学校在一个小弄堂内,萧先生同大家挤住在一起,每天穿着一套旧西装上下班。此后,蔡元培因公务繁忙,任命萧友梅为代院长,次年又聘任萧为院长。除了担任行政职务,萧友梅也教授理论作曲方面的课程。1938年,他创设“国乐概论”的专业课,讲授“旧乐沿革”(即中国古代音乐史)和“朗诵法”(即汉语音韵学)。

音乐院创办以后,因经费短缺经常不能按时交纳房租,萧友梅不得不多次带领全校师生辗转搬家。1928年2月,迁到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的两座洋房,八月又迁至毕勋路(今汾阳路)。1929年,国立音乐学院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任校长。由于学生人数增加,音专1931年又迁往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萧友梅后来在江湾筹建新校舍,1935年新校舍(现民京路918号)建成。然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音专校舍遭到轰炸。萧友梅又带着师生于1937年10月迁到马斯南路(今思南路)。到1939年9月,音专再迁公共租界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的一幢残破的楼房中。在艰苦危险的环境中,音专一直没有停止教学。

萧友梅早年患有肺结核病,1940年隆冬,积劳成疾的萧友梅因病逝世。

文 沈琦华 图 金晶

周边漫步

南昌路176号住宅

建于1921年,新式里弄,砖木结构假三层,坐北朝南,清水砖外墙饰红色水平线条。机制红瓦双坡顶。西侧山墙人字形尾架下有红色砖圆窗,主立面有方木窗。一、二层有隔断腰线,底层独立庭院和走廊,主入口处及主立面二层设有爱奥尼式水泥圆柱。

南昌路38号住宅

建于二十世纪初,建筑面积约为420平方米。该建筑根据地形,设计巧妙,呈南北狭长形,坐落于街角处。该建筑高5层(原为四层加建一层),有半层地下室,底楼外墙为水泥拉毛,二、三、四楼为红砖外墙,其中西南侧为红、白砖拼花。内部由一主楼梯连接南北向住户,一层南向带一个三角形院落。该建筑曾经历一次大的修缮,具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