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往好处想 家住弄堂 三星堆与“马踏匈奴”的艺术灵光 品牌赋能  引领前行 泡饭有啥名堂 “美到窒息”质疑
第7版:夜光杯 2024-05-03

家住弄堂

邵子剑

自懂事起,我一直住在弄堂里。

我最喜欢的是弄堂的“仲夏夜”。家里拉出几条电线,接上灯泡,一两张小桌子摆上煮毛豆、豌豆、花生,斟满啤酒或白酒,男人们赤膊上阵下棋、打牌,女人们摇着蒲扇闲聊,话题五湖四海,随时可以搬个小凳子加入。这时,我连动画片都不愿看了,就在人堆里转来转去,吃这吃那,喊着姨婆叔伯,尽享热闹欢愉。阿三妈、老钱伯、钟爸爸、亭子间阿婆……我们并不知道邻里正式的名字,日常的这种称谓,一喊就是十几年。

时代渐变,弄堂里熟人日趋稀少,大多举家搬进了“新公房”。告别石库门后,似乎也没认识什么新邻居,和老邻居也失去联系。

再相遇,源自动迁组的电话,“你们这要拆了。”邻里再见时格外热情,“你是小宝?这么大了,都认不出了。”当年跑来跑去的小孩子变成了年轻人,中年人眼见都苍老了,老人大多是公示栏里的房屋户主,我第一次知道他们真名叫什么,但有的后面加上了“已去世”的字眼。加上微信、拍些合影,感慨岁月,是重逢,亦是告别。

从弄堂到新型社区,城市化向前进,改善了生活条件,但回不去的是“吃百家饭”的岁月。何不重新拾补起人和周围人的联结?城市的温度,除了治理者提供更为精准、更加周全的服务外,也应推动保留或者延续曾经属于弄堂的温情,人和人的联结。

保留或延续,需要各方共同奔赴。我们经历过的一场战役,涌现出许多动人故事,说明在城市中,人与人的温情,一直都在。重新拾补,无非是让这座更庞大、更包容、更便利的现代都市,同样拥有方寸间的质朴和纯粹、亲近和善良。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