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稻田边,以草帽为灵感创作《大地之帽》,借田园风光礼赞大地;在大草坪上,提取安吉竹笋的外形元素,作品《雨后春笋》寓意青年人扎根乡村,为乡村带来朝气与生机……眼下,6件大型户外艺术作品已经散落在安吉余村各个角落。
这是第一期“余村可持续计划”的成果。安吉余村一直是绿色、低碳、共富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者。4月中旬,余村发起了以“青来万物生·艺术青年力”为主题的“余村可持续计划”。
“我们希望借助艺术青年的力量,让可持续理念被更广泛传播。”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说。首期活动的创作主题是将龙年灯会废弃的材料进行二次利用,通过青年的独特视角赋予乡村新的艺术张力。来自全国高校的青年艺术家,在半个多月时间里,通过驻村创作,从余村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中汲取创意灵感,用艺术再造的方式让龙灯以全新形态留在绿水青山间。
“余村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在自然美、生态美的基础上,也要追求艺术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许正龙认为,这种驻地创作模式让青年学生扎根乡野,通过自然与艺术融合,用艺术赋能乡村,同时也契合余村所秉承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接下来,我们将在多个领域开展不同主题的‘余村可持续计划’,吸引更多青年来到余村开展在地探索实践,为乡村振兴带来更多创意。”汪玉成说。
本报记者 唐闻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