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9日 星期一
陶艺·富甲一方 成双成对镇纸欣赏 “鱼读月”藏书票 婴戏图:天真烂漫 儿童风景
第15版:民间收藏 2024-06-15

婴戏图:天真烂漫 儿童风景

捕蝉图 (清)程鸣

◆ 李笙清

儿童,懵懂中透着天真浪漫,顽皮间显露活泼可爱。古代诗人对儿童多有题咏,有的描写了儿童懵懂呆萌的一面,如唐代诗人、道学家施肩吾的《幼女词》:“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有的描述了儿童放纸鸢的活泼之处,如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有的讲述了儿童的刁蛮任性,如晚唐诗人韦庄的《与小女》:“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也有的则刻画乡村儿童少小就不辞辛劳的画面,如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对于儿童天真可爱的活泼形象,除了诗人以诗词吟咏,画家也以笔作画,绘出了许多充满稚拙童趣的婴戏图传世作品。古代艺术家们更是将婴戏图作为主题纹饰,使用在陶瓷、玉器、漆器、木刻、牙雕、织绣及文房器具上,在为器物增添生活情趣的同时,亦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婴戏,顾名思义,即婴孩游戏的意思。婴戏图中的“婴”,并不单纯是指婴儿,而是活泼天真的儿童的泛指。《辞海》条目解释:“幼儿,女称婴,男称孩。”婴戏图又称“戏婴图”,就是刻画儿童玩耍嬉戏的图画,是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的一种,中国美术史将其归入风俗画类。这类题材的作品以儿童为主角,以表现童真为主要目的,画面生动,充满美好旨趣:或庭院逗闹嬉戏,或户外游戏玩耍,天真活泼,憨态可掬,千姿百态,童趣满纸,从中可管窥当时的社会风俗面貌和儿童的生存状态。

据史料记载,婴戏图萌芽于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画家将儿童形象纳入人物画中,则始于魏晋时期,到了隋唐时期,以独特视角描绘儿童生活的婴戏图成为专门的题材。两宋时期流行风俗画创作,使婴戏图画科得以迅速成熟并成为独立画科。其后的元、明、清时期,婴戏图一直在稳步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随着雕版印刷的发展,婴戏图成为版画年画的重要题材。

历代绘画婴戏图的名家很多,以宋代最为群观,这一时期许多画家都热衷于儿童题材的创作,苏汉臣、李嵩、陈宗训、刘松年、王逸民、王藻等都是这个时期绘画婴戏图的名家,其中尤以先后供职于北宋、南宋画院的苏汉臣成就最大,所作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绘画,见于各家著录的就有七十余件,许多传世珍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等多处收藏。除了宋代婴戏图画家群体,其他朝代亦有很多婴戏图绘画名家,唐代著名人物画家张萱,《历代名画记》称他“好画妇女、婴儿”;明代陈洪绶、夏葵,清代丁观鹏、焦秉贞、陈字等,都有着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婴戏图作品传世。清代画家程鸣的《捕蝉图》,刻画了儿童们在林荫之间捕蝉的情景,儿童们或站立,或坐地,或爬上枝丫屏住呼吸伸竿捕蝉,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古代画家画婴戏图,既有老子《道德经》第十章中“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的道家崇尚婴儿天真、质朴以及“齐生死”的观念修为,亦有中国人多子多福、生活美好的世俗伦理认识。婴戏图的素材十分广泛,既有富家儿童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一面,亦有贫家儿童小小年纪就牧牛劳作的艰辛中横吹柳笛的自得其乐,还有岁时节令中的儿童所展示出来的民俗风情,更多的则是捕蝉、逮鸟、玩游戏的天真质朴的童趣,让人心生怜爱。

正是画家们使用了多种艺术创作手法,让婴戏图这种门类的作品变得丰富多彩,影响深远。在形形色色的婴戏图中,孩童们活泼、好动的天性,灵活、木讷等不一样的性格,顽皮、出格的率真,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各种节令活动中的参与,自小就体验放羊牧牛的艰辛……这些宁静自然、返璞归真的情景,都成为画家们塑造的形象。元、明、清时期,在一些婴戏图传世作品中,不难看到儿童扮演钟馗捉鬼、扮演神灵赐福驱邪镇宅的画面,亦不难看到儿童与各种生肖动物组合的图案;既有一个儿童抱鱼合成“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亦有一两个儿童嬉戏玩耍的场景,更有上百神态各异的儿童组成百子图来寓意民间对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孙等多子多福的渴望。此外,民间对祈福纳祥、祷告平安、升官发财等充满美好憧憬的元素符号,在婴戏图中都能找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