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好看好吃好逛,还能玩“微漂流” 沉浸体验祈福迎新  邂逅本土非遗宝藏
第3版:上海 2025-02-03
新春佳节期间,龙华寺人头攒动,周边商业街区热闹非凡

沉浸体验祈福迎新 邂逅本土非遗宝藏

龙华广场高悬灯笼

胡川隆写福字 杨玉红 摄

本报记者 杨玉红

在许多老上海人的心中,有着1700余年历史的江南名刹——龙华寺,一直是新春祈福的不二之选。在这里,人们能沉浸式体验“祈福迎新”的传统民俗,品尝一碗热气腾腾的素面,再踱步至龙华会,邂逅本土非遗技艺,重拾儿时温暖记忆,开启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奇妙之旅。

去古寺祈福

聆听岁月梵音

农历春节,龙华寺山门前总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寺前街道装点得红红火火,本地老上海人与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齐聚于此,他们眼中满是虔诚与期待,怀揣着对新年的美好憧憬。

去年跨年夜,备受赞誉的“蝴蝶倒影”光影装置惊喜回归。龙华广场银杏大道借助现代光影技术,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高悬的灯笼如繁星般散落,为新春添上一抹亮色;广场水池倒映着千年龙华塔,以及银杏叶间闪烁的点点星光,恰似一条浪漫的红色银河点亮夜空,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巳巳如意”的深切期盼。

踏入古寺,袅袅香烟与悠悠梵音瞬间将尘世喧嚣隔绝在外。寺内建筑古色古香,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在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祈福过后,不妨前往龙华寺东北角的龙华素斋馆,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素面。细长的面条盛在精致的青花海碗中,搭配脆嫩的冬笋、木耳,面筋爽滑,汤头鲜美。这碗素面不仅寓意着福寿绵延,更以暖心的滋味陪伴人们迎接吉祥新年,为过年增添了满满的仪式感。

漫步龙华会

探寻非遗新韵

与之毗邻的龙华会商业街区,也换上了新春限定“盛装”。漫步龙华会,大红灯笼高高挂,鱼形灯笼随风轻摇,仿佛在诉说着新春的美好愿景,满是过年的热闹劲儿。即日起至2月15日,这座融合千年禅意与当代美学的开放式商业空间,凭借丰厚福利与沉浸式体验,一跃成为沪上新年消费新地标。

在C区2楼,“龙华字道艺术与哲学生态展”正火热开展,将持续至2月18日。此次展览由徐汇区非遗项目留墨石刻传承人胡川隆精心策展,展品皆是他近40年的心血之作,包括1997年香港回归灵璧石拓片、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纪念钱、留墨石刻“上海世博”拓片等。在展厅中,参观者还有机会跟随胡川隆一同书写“福”字,带着这份温馨祝福欢喜归家。

“这里不仅是商圈,更是本地非遗技艺的展示大平台,让大家在此体验或找寻儿时回忆。”龙华会工作人员介绍,逛龙华会商圈,市民游客还能享受诸多优惠福利。关注官方小程序,即可参与限时秒杀,领取“龙华冬会”推出的团购福利券。此外,龙华会还贴心准备了香客大礼包,内含14张优惠券或免费券。

从古老的龙华寺到摩登的龙华会,禅意美学与满满诚意搭建起传统年俗与现代消费的桥梁,让人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尽情享受现代生活的便捷与乐趣。

非遗小贴士

● 留墨石刻>>>

留墨石刻是在传统青石碑刻、花乳篆刻及嘉定竹刻留青技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独特雕刻技艺。它巧妙运用阴刻双刀与阳刻手法,同时巧用石材自然墨色美,将书画的墨色神韵与拓片的金石气质展现得恰到好处。2007年,留墨石刻被列入上海市徐汇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沪上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

● 传承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胡川隆在龙华的上海大理石厂学习时,敏锐发现大理石能完美呈现书法、刻字的自然墨色之美。1995年,他从上海金山农民画院陶艺研究所的本地陶版材料中获得灵感,开拓出集自书、自刻、自拓于一体的上海陶版彩拓系列。1997年,他成立乐帮龙华留墨刻石社,以大理石为载体,融合传统书刻,推出新一代留墨石刻、刻道、字道。通过不断实践刀笔合一、书刻同道,他成功探索出汉字艺术与汉字科学融合发展的非遗技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