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静
《潮》,一个颇为干脆利落、艺术性很强的电影名,进影院前,吸睛的电影海报已给人无限遐想。
如同很多艺术片,因为电影的题材、故事的年代、画面的色调,以及完全听不懂的方言,一开始的确感觉有点“闷”。随着电影情节如海潮般涌入,观众情绪被带入,影片渐入佳境,我也数度落泪,心中思绪澎湃。
电影表面看平铺直叙,似乎没有太多波澜,实际是由一个个小高潮逐渐推进的。电影主要有两条线。一条是作为桃源村的意外闯入者,青年江平远的心路历程。他从一开始对生命的绝望、对村民的排斥,到后来的逐渐接纳和融入,甚至努力成为村里同呼吸共命运的一员,为“战胜”海潮起到重要作用,并最终选择留下来,与女孩结婚生子,将自己的命运与这片海、这座村庄彻底连接。而从他的视角切入,仿佛“第三只眼”,是以外来者身份看待事件和人物,也更为客观冷静。第二条是男一老金的心路历程。这个承受着巨大丧女之痛,作为整个村庄“主心骨”的男人,面对冷酷的海潮,立志筑造并合龙堤坝,他从坚定到放弃,从放弃到坚定,从希望到绝望,从绝望到希望,是一个“失败之人”做着“失败之事”,导演没有对他进行脸谱化英雄化的主旋律的固有刻画,王峥不露痕迹的表演也功不可没,呈现出一位有血有肉的人,让人信服。
这也可引申到一众配角身上,一个村庄的“失败之人”集体做着“失败之事”,导演将一种悲剧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筑了又塌了七十多次的海堤,这失败了七十多次的桃源村人,如同希腊神话里因触犯众神,被罚永生都要不断重复、永无止境推巨石的悲剧人物西西弗斯,一种悲剧美得以呈现。
诚如导演所言,作为一个宏大的历史事件,很难拍,他最终选择从“失败”切入,反倒歪打正着成就了电影更为深刻的人文意义。悲剧之美永远高于喜剧之美。我们到底要一个美好的结果,还是要一个美好的过程?如果只能二选一呢?成功和失败的定义是什么?结果和意义哪个更为重要?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种叩问,是《潮》这部电影的最大魅力和意义所在。
笔者作为就在浙江隔壁的江苏人,一直都对浙江人与海搏击抗争、不断出海谋生、开辟新沃土的事迹有所见闻,对他们一直以来敢争人先、勇立潮头的精神有所感受。电影《潮》是一个非常好的表达和补充,导演万波以这部处女作成功传达出浙人“勇立潮头”的精神气质,他从艺术层面,通过艺术的感染力传递表达甚至宣传了浙人引以为傲的精神。
努力支持非知名青年导演的创作,是中国电影的未来之路,也是电影潮水应该奔涌的方向。且不仅仅在电影领域,也应扩展到整个文艺圈。愿意突破圈层限制,愿意不拘一格降人材,愿意给予年轻艺术家机会,大力支持那些真正有才华的“无名者”的创作,是中国文艺可以向前并纵深发展的重要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