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今晚,以“和平向未来”为主题的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演出,将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上演。由音乐总监余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上海音乐学院音教系混声合唱团,联袂表演艺术家濮存昕、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男中音张功浩、琵琶演奏家李胜男、歌唱家陈剑波和陈家坡、女高音李秀英演绎交响合唱《红旗颂》、音乐抒情诗《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为大型合唱队与交响乐队而作》及《黄河大合唱》三首作品。
演绎细节“一抠再抠”
虽说《红旗颂》在中国舞台已经回响了一甲子,但在最初,它也曾是“上海之春”的新人新作。在余隆看来,“满足‘音乐动人’‘技术成熟’‘创意出新’三个标准,才能算是好的‘新人新作’。”“上海之春”不仅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音乐人才风貌以及中国音乐精品佳作的舞台,也是扶持新人新作、孕育中国原创音乐的摇篮。“时代不断前行,经典固然会被不断演绎,但艺术的生命力需薪火相传。”他认为每个当代音乐人都应该思考,“50年或者100年后,当后辈来回顾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又为时代留下了哪些音乐印记?”
《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为大型合唱队与交响乐队而作》由作曲家陆在易根据赵丽宏的同名长诗创作,这也是余隆一直想要演绎的作品。“‘胜利的一天’要充满憧憬地唱。”“有时候轻比响更有感染力,唱的时候要有一股暖流流入心田。”昨天排练,余隆和乐队、合唱队打磨每个音符、每句唱词,他和廖昌永就歌词节奏、戏剧张力、音乐表现等细节“一抠再抠”。
陆在易在观众席第一排坐镇。排练间歇,余隆和廖昌永坐到陆老身边,听他分享曲中意、词中情(见右图,记者 王凯 摄)。说到要紧处,余隆拿一支铅笔,在乐谱上做记录。排练的场铃即将响起,助手来提醒,他轻声道:“再等一等,课还没上完呢。”廖昌永回忆:“这部作品首演于1993年,那是我首次登上‘上海之春’的舞台。时隔多年,能和中青年音乐家再度演绎这部作品,也是音乐精神的传承。”
“黄河”一响 热泪盈眶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被光未然的长诗深深打动后,有感而发的激情之作,家国危亡时刻的呐喊,传唱至今数十年,已然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音乐符号。其中配乐诗朗诵段落《黄河之水天上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担纲,他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际奏响这部作品,正是告诉众人,哪怕面对各种困难,仍要继续往前走!”
余隆演绎过《黄河大合唱》很多遍,但这次同濮存昕合作,让他被其舞台感染力震撼。“朗诵是语言的艺术,那种如浪潮般涌向你的情感力量,让人感受到源自心灵的震颤。”他感慨于濮存昕对戏剧舞台的掌控和对情感的渲染,最后篇章,他甚至不由自主地颤抖,不得不让音乐跟随其节奏,走向看似平静实则充满张力的尾声。
这并非余隆第一次被这部作品打动,无论是钢琴协奏曲《黄河》还是《黄河大合唱》,都让他被丰富的感情层次和雄壮的音乐意境撞击。2005年,余隆携手钢琴家郎朗率中国爱乐乐团全球巡演至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返场曲目就是钢琴协奏曲《黄河》,“当时有人觉得不可思议,哪有返场演奏完整乐曲四个乐章的?而且钢琴独奏是在上半场,返场选《黄河》意味着下半场演出完要重新把钢琴搬上来。但我们就是这样做了。”
余隆至今记得谢幕时观众起立鼓掌的盛况:“台下很多观众都眼含热泪,这是一份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黄河》的灵魂是作曲家的爱国心。它将爱国情感化为旋律,又将旋律化作力量,所以,它不仅能钻进人心深处,也能让人一边流泪一边获得精神慰藉、情感共鸣。很多有海外经历的人都说,无论走到哪里,《黄河》的旋律一响,中国人的心就凝聚在了一起。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