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
书非借不能读? 新型广谱抗猴痘药物研发成功 观展互动 多元阅读 如何守护捧书而读的初心 好工作好政策好前景留人才
第6版:科教卫新闻 2025-04-25

如何守护捧书而读的初心

AI浪潮中青少年阅读陷诸多困境

AI浪潮中我们该如何守护那份“捧书而读”的初心?本周,在上海民办平和学校的“S阅读空间”揭牌仪式上,作家们共同疾呼:青少年阅读正陷入诸多困境,当“一键获取信息”成为习惯,守护青少年的深度阅读,本质上是守护人类区别于AI的核心能力。

浅阅读挤占思考空间

刚发布的《2024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显示,未成年人日均纸质阅读时长28.06分钟,仍高于数字阅读,但对比2019年的数据,已下降12%。更值得关注的是阅读“质量”的隐忧。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一番观察引发共鸣:“问孩子们最近读什么书,回答多是漫画、图画书,纯粹文字阅读少之又少。”这番话戳中了当下青少年阅读的深层困境,深度文字阅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种“浅阅读”倾向在AI时代正演变为全球的思维危机。青年作家戴萦袅分享了她针对多国青少年做的阅读研究,德国10—17岁青少年日均沉迷社交媒体157分钟,碎片化表达导致德语长句理解能力退化;日本九年级学生面对社论、说明文等非虚构文本时,仅18%能准确推导作者观点。

技术冲击思维“独特性”

当AI能快速生成流畅文本,青少年正失去“用文字精准表达独特体验”的欲望。比如,描写“雨天”常用“阴沉、潮湿”等通用词汇,而真实的少年可能会写出“雨伞骨架撞在书包上,像在敲一首走调的歌”。戴萦袅特别指出,“浅”阅读正在消磨写作的根基,AI技术也正在冲击思维的“独特性”。

在秦文君看来,AI生成的文字再流畅,也缺少人类独有的情感温度和生命体验,而这正是青少年阅读应守护的核心能力。

“收到9000多封小读者来信,3000封在说‘写作太难’!”秦文君说,不少学生正陷入“读得多却写不好”的怪圈:读了几十本绘本,却写不出连贯的日记;背了大量好词好句,作文依然平淡如水。问题根源在于“被动阅读”,只接收信息却缺乏思维转化。

读写脱节成普遍现象

秦文君用自己的“乌龙往事”表明阅读能“滋养”想象力:阅读不应是功利性的任务,而应是点燃创造力的火种。她幼年时因读《海底龙王公主》而闯祸,把皮带当海鳗,往家里泼水造“水晶宫”。“我的父亲并没有责怪我,反而觉得闯祸也有想象力,是文字阅读赋予的礼物,鼓励我继续读书。”秦文君还掏出了“作家私藏”:展示大作家童年写的流水账日记,“莫言、曹文轩小时候也记‘今天吃了小蛋糕’,关键是如何通过阅读积累让文字‘生长’。”

据了解,平和学校“S阅读空间”是继上海宋庆龄早期儿童研究中心、敦煌西关小学之后,全国第三座正式落地的“S空间”。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上海宋庆龄学校、上海宝山区实验小学、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青浦实验中学等16所学校入选首批“慧读慧写联盟学校”。未来,秦文君等作家将带来为期一年的“慧读慧写优才课程”。本报记者 马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